读书笔记文学共济会哲学之光

初读《道德经》第十八夜 第十章 修真养性

2019-11-13  本文已影响0人  辣根先生_
初读《道德经》第十八夜 第十章 修真养性

综览全书,本章是老子着重而集中论述养生的重要篇章。本章内容用道教术语来讲,谓之“修真养性” 。老子在本章从六个方面具体论述了“修真养性”的指导性原则一形神相依、 凝气致柔、清心寡欲、自然无为、致虚守静、大智若愚。其修养的目标是达到“婴儿”般的境界。用道教的话讲叫做“返朴归真”。

初读《道德经》第十八夜 第十章 修真养性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初读《道德经》第十八夜 第十章 修真养性

[校释]

①能婴儿乎:傅奕本作“能如婴儿乎”。按:河上公本、王弼本同帛书本,均无“如”字。“婴儿”是老子哲学思想上的重要概念: a、 指无私无欲、无忧无虑、天真无邪、性情柔顺; b、指呼吸柔和、精气充足、元气内藏、形体柔软。学道者当效法之。本章讲“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主要是针对人的身体而言,指像婴儿那样呼吸柔和、精气充足、元气内藏。第二十八章讲“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其“婴儿”主要是针对人的品德而言,是指无私无欲、无忧无虑、天真无邪、性情柔顺。

②无为:帛书(甲本缺)乙本作“毋以知”;宋.建安虞氏刊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影宋本")、王弼本作“无知”;《道德真经注》(道藏本)、景龙碑、林希逸本、吴澄本均作“无为”。本书从后者。

③为雌:河上公本、王弼本“为雌”作“无雌”;帛书(甲本缺)乙本作“为雌”。本书从后者。

④明白四达:形容对事理有明确透彻的认识。“明白” ,知道;了解。“四达”,“四”指四方,这里指事理的方方面面;“达”,通也,指通晓事理。“四达”国光通晓事理的方方面,亦即对事理有全面而透彻的认识。“四达是形容对

事理“明白”的程度。“明白四达” 今简化为“明达”一词。

”⑤无知:从河上公本,王粥本作“无为”。按:帛书(甲本缺)乙本作“毋以知”。

⑥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这几句经文又重见于第五十一章章尾,而且略有不同。第五十一章为:“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初读《道德经》第十八夜 第十章 修真养性

[今译]

人的身体托载着魂魄,使它们(魂魄与肉身)合为一体,能够达到不分离的境界吗?聚集元气(包括精气及呼吸之气)不使耗散,以达到呼吸柔和、精气充足、元气内藏的境界,能够像婴儿那样吗?洗涤原本深邃玄妙而明澈如镜的心灵中的尘埃,能够达到不染-尘而没有瑕疵的境界吗?爱民治国,能够达到自然无为的境界吗?眼、耳、鼻等感官,与外界事物接触而心不为所动,能够达到“清静”的境界吗?对事理的方方面面有明确透彻的认识,能够达到“大智若愚”的境界吗?

人应当法“道”而行,“道”虽然化生万物,养育万物,但是它化生万物而不居为己有,养育万物而不企望报答,为万物的长辈却任凭万物自然而然地成长而不加以干涉。换言之,即像“道"那样一不占有、 不图报、不主宰。这就叫做最幽隐而深远的“德"。

初读《道德经》第十八夜 第十章 修真养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