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会员优秀文集读书人物传记

《烟波钓徒-张志和传》

2023-09-17  本文已影响0人  pixiu小品文

   --PIXIU小品文

   提起张志和,恐怕有许多人不太熟悉。他是中唐时期著名的诗人、词坛先驱、山水画家和道学家。张志和3岁能读书,6岁做文章,16岁明经及第,25岁就做到了三品重臣的高位,后来被贬为南浦县尉。父亲去世1年后,母亲去世,3年后妻子又卒。他有感于宦海风波和人生无常,于是弃官弃家,开启了浪迹湖海、扁舟垂纶、以渔樵为乐的隐居生活,自称“烟波钓徒”。

   如果您到此刻还是不知道这位洒脱之士的才华,不妨看看诗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首《渔歌子》就是张志和的代表作。他不仅创造了词牌名《渔歌子》,把渔隐文化推向了一个高峰,引来历代后人争相追捧,而且连日本的嵯峨天皇也羡慕的不行,作了《和张志和〈渔歌子〉五首》,成为日本填词开山。唐宪宗曾下诏给张志和画肖像,派人四处访寻他和他的诗歌,却不能找到。传说他有一天忽然乘着云中仙鹤离开了。

   下面,让我们踏着历史的尘烟回到唐代,看看这位前半生激流勇进,后半生逍遥隐退,活得恍如一位世外仙人的传奇故事。

    (一)神童少年

   张志和(732-774),号玄真子,开元二十年(732年)生于长安,祖籍婺州金华(今浙江省金华市)。

  他起初的名字叫张龟龄。张母怀孕期间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的腹上生出枫树,还有仙人送了一只灵龟让她吞服而下。故此,家人便给这个正月初一出生的孩子取名为“龟龄”。

  张龟龄有两个哥哥,大哥名叫张松龄,二哥叫张鹤龄。看到“松、鹤、龟”这三个字,是不是觉得一派仙风道骨之气,猜想他的家学渊源也不一般呢?事实上正是如此。

  张龟龄的父亲是唐玄宗李隆基时期的翰林,道学造诣很深,死后敕赠“太师尚书”。张龟龄的母亲不但有文化,还有一个当宰相的弟弟李泌。李泌是一个神童,7岁时便受到玄宗皇帝赏识。长大后,先后在肃宗、代宗、德宗三朝做卿相,一生或隐或显,进退自如。死后,获赠太子太傅(太子的老师,官阶一品)。

  张志和也是一个神童,3岁能读书,6岁写文章,而且过目成诵。8岁时,随父亲在翰林院游玩,有个姓宋的学士拿来一套《锦林文集》,问小龟龄会不会读。结果他只翻了几遍,就能全背出来,一时传为奇才。

  玄宗听说后,想亲自出题考考他。没想到,小龟龄对答如流、毫无惧色。玄宗觉得遇到了一个少年天才,于是安排他在翰林院学习深造。就这样,张龟龄的人生步入了异于常人的快车道。

   还有一个人对他的影响非常巨大,那就是太子李亨(后来的唐肃宗)。张龟龄16岁时明经及第,因道术独特,又得到了李亨的赏识与器重,二人成为好友。

  之后,李亨为张龟龄做了几件大事:第一、增补京兆户籍,帮他拿到了京城户口。第二、游历太学,让他进入帝国最高的学府读书。第三、侍奉东宫。张志和20岁从太学毕业后,便被留在翰林待用,并侍奉东宫,授职左金吾卫录事参军(掌管朝廷治安工作的秘书),官阶八品。第四、亲自为张龟龄改了名字,赐名“志和”,字“子同”。

      有了皇太子的恩待和一系列加持,张志和从此年轻得势,顺风顺水,一路飞跃。他先是在太子身边做内臣,李亨对他极为倚重。22岁时又调离朝廷,候补了杭州刺史之位。

    (二)文武双全

   张志和还是一个文武双全、干练有谋的军事天才。

   在东宫任职期间,有一次,他获准回家探亲,协助地方官除奸灭盗,因功绩显著,被百姓誉为“神张”。这一年,他才21岁。

   22岁时,他被朝廷派到了杭州,补任杭州刺史,除掉了当地恶霸李保,一时人心大快。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长安失陷,玄宗逃到了四川。24岁的张志和随太子李亨转战于宁夏灵武一带。

   第2年(756年),李亨在灵武即位,号称唐肃宗,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在京城之外登基的皇帝。肃宗即位后,请隐居的李泌出山,要给他授任官职,李泌坚决推辞,只愿作随从。肃宗也只好授予他银青光禄大夫的散官身份,常常和他商量平叛大计。

      张志和被委任为朔方招讨使(讨伐叛逆的军事长官),组织前线作战。他和舅舅李泌时常向肃宗献计献策,深蒙肃宗赏重。

   紧接着,朝廷向回纥雇兵,大败安禄山于河上,取得平叛的战略性胜利。张志和的政治生涯也随之达到了巅峰,肃宗提拔他为左金吾卫大将军(负责京城与皇宫的巡查警戒工作),享受正三品的待遇。这一年,张志和仅仅是一个25岁的年轻人。

   757年10月,唐军收复长安,肃宗的临时朝廷由灵武搬回了长安。张志和也由武将转为文官,荣封金紫光禄大夫(正三品),他还参与了奉迎玄宗李隆基从四川回长安。此时的张志和可谓是踌躇满志、意气风发。

   我们知道,诗人的命运历来坎坷,能够年纪轻轻就一路坦途,直接上到三品高位的极少。拿唐代来说,比如贺知章68岁才获得秘书监(正三品)的职位,张九龄官至宰相(正三品)时已经61岁;高适死后才被追赠为礼部尚书(正三品),而他活着的时候最高职位是刑部侍郎(正四品下)。王维一生的最高职位是尚书右丞(正四品下),柳宗元是柳州刺史(四品),杜甫是检校工部员外郎(六品),李白是左拾遗(八品),王昌龄一辈子仅是县丞(八品)。白居易当上太子太傅(二品官员)时已经60岁,而他已经算是诗人中做官做的最高的一位。

   对比看来,张志和25岁就上到了朝廷三品重臣的地步,不得不说罕见!

   然而,世界上没有永远的顺风顺水,也没有永远的一路欢歌,因为祸福常相依,二者常常会在不经意间发生逆转。就在张志和一路顺风、志得意满之际,他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打击,之后便是不幸事件一波又一波接踵袭来。

   (三)连遭厄运

   长安收复后,肃宗急于求成,想尽快把东都洛阳也收复,于是答应了回纥人的条件:“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女子皆归回纥。”如果回纥帮我们收复了洛阳,和当初收复长安一样,城里的金银财宝和女人们,都归你们。

   张志和觉得这样做,百姓肯定会大遭殃,而让回纥人进驻中原腹地,无异于引狼入室,必留后患,于是他不断劝皇帝收回成命。加之宰相李辅国当权后,李泌遭到诬陷,作为外甥的张志和也被卷入旋涡。有人陷害说,他当初参与奉迎玄宗回长安,目的是想支持玄宗复位。

   肃宗一听大怒,下令把张志和贬为南浦(今重庆万州)县尉。县尉是县令的副职,县令本已是一个九品芝麻官,而张志和做的又是县令的副手,一下子从三品重臣骤降至九品小官,可见落差之大。这一年是757年。就在这一年,张志和的父亲突然病世,他只得辞职回家,守孝3年。

   不想,第二年(758年),张志和的母亲又亡。连失双亲后,他每天守在坟前,住草棚,睡草席,枕砖头,朝夕拜哭,哭声传遍了乡野。

   肃宗李亨听说后,赦免了张志和的罪过,又加赠张母为“秦国贤德夫人”。同时,赐表白四段、白银二千四百两,嘱其厚葬母亲。

   这样的荣宠,与其说是肃宗念及旧情,没忘了当初和自己一起打天下的旧友功臣,倒不如说是为了笼络人心。因为当时正值平叛用人之际,他希望张志和能尽快回朝效力。

      然而,张志和想的正好相反。他觉得自己与肃宗政见不合,将来还会产生新的矛盾,为什么不以“亲丧”为由,就此脱离官场呢?因此,朝廷屡次表示等守孝期满会启用张志和,却未得到回应。

   上元二年(761年),张志和为母守孝3年刚刚结束,不想他的妻子程氏又病故。

   他顿觉天昏地暗,万般皆幻,哀声悲叹:“苍天啊,我从没做过什么伤天害理的事,你为什么要这样待我!人生的意义在哪里,还要那个小小的县尉有什么用!”

   张志和有感于宦海风波和人生无常,从此弃官弃家,告别朋友,开启了飘泊江湖、浪迹山林的隐居生活。这一年,他年仅30岁。

   不久,朝廷想提拔张志和,他写了一首《自叙》诗以示回应:

   世事艰难如意少,功名荣耀误人多。

  浮云富贵非吾愿,且买扁舟理钓蓑。

   之后,肃宗皇帝多次邀他出山,张志和均不为所动。为了表示俩人友谊深厚,肃宗还送了张志和一奴一婢。他把一奴一婢结成夫妻,呼为“渔童”和“樵青”,带着他们纵游于吴楚山水之间。

   有人问:“渔童、樵青能做什么呢?”张志和答曰:“渔童使捧钧收纶,芦中鼓泄;樵青使苏兰薪桂,竹里煎茶。”渔童帮我拿钓竿,收鱼线,在芦苇丛中划船;至于樵青嘛,她在竹林里拾柴,为我煮饭,煎制苏兰茶,这就是我们主仆三人的悠闲生活。

    (四)湖州渔隐

   为了逃避肃宗的寻访,张志和经常变换隐居地点,先去黄山,后到绩溪,不久又去了其他地方。最后,他来到湖州,找到了灵魂的安歇地,于是住下来,一住就是5年,湖州渔隐成了他一生中最为自由快乐的时光。

  湖州,地处太湖之滨,因与天目山一脉相连,东西苕溪与霅(zhá)溪交汇而过。这里环境优美,气候宜人,物产丰富,自古为人文荟萃之地。

   就是在这里,张志和遇到了诗僧皎然、茶圣陆羽、女道士李季兰等名士,终日与他们谈诗论道,往来酬唱。每天浮三江,泛五湖,扁舟垂纶,自称“烟波钓徒”。

  就是在这里,他一边交友垂钓,一边静下心来,写出道学修炼心得《玄真子》12卷,又号称“玄真子”。

   就是在这里,他善歌词、能书画、亦喜音乐的天性得到恣意挥洒,乐山乐水乐自然,悠然淡然且陶陶,彻底放逐了自己。

   张志和非常喜欢钓鱼,但他垂钓不设饵。遥想商末,姜子牙隐于渭水之滨,直钩垂钓,离水三尺,他钓的是什么呢?“愿者”,即明君圣主;唐代的柳宗元,在冰天雪地里,钓的是“寒江雪”吗?非也,钓的是一种遗世独立的风骨和怀才不遇的心灵疏解。

   张志和“不设鱼饵,志不在鱼也”,那么他钓的又是什么呢?一种人生的态度与境界。也许,下面这首《自歌》诗回答了张志和渔隐生活的真义:

   七泽三湘碧草连,洞庭江汉水如天。

   朝廷若觅元真子,不在云边则酒边。

   明月棹,夕阳船,鲈鱼恰似镜中悬。

   丝纶钓饵都收却,八字山前听雨眠。

   就在张志和过得舒心自在、悠然陶然的时候,命运的天秤又一次失衡,把沉重的一边再次倒向了他。

    (五)会稽归隐

   永泰元年(765年),张志和在湖州隐居的第5年,家里又遭重大变故。祁门的赤山镇改为县治,他家的祖业和祖坟均被朝廷拆迁征用,改为官府,张志和在老家一下子没有了归宿与根。紧接着,第二位夫人李氏又华年早逝。这一年,张志和33岁。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怎么办?

  很快,二哥张鹤龄来了一封信。他怕弟弟受不了打击,自此逃避人世,浪迹不归,惹出麻烦,于是在会稽(今绍兴)城东特意为张志和盖了茅屋一处,还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招劝他尽快回家。

   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

   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张志和听从家人召唤,结束了在湖州的飘泊生涯,回到会稽,开启了另一段归隐生活。

   新居有茅屋几间,花竹掩映,流水环绕。他“闭竹门,十年不出”,每天坐在豹皮席子上,脚穿棕叶做成的鞋子,生活简朴,不修边幅,静心写下阐释自己道学观点的巨著《大易》15卷。之后,又作《太寥歌》。他还常常沿着溪流去垂钓。浙东观察使陈少游经常前来看望他,还为他在门前搭了一个小木桥。

  (六)湖州雅集

   大历八年(773年),大书法家颜真卿当了湖州刺史,到任不久,张志和便兴匆匆地驾舟前来拜谒。

  二人一见如故,恍若知音,颜真卿特地举办了一场大型宴会。席间,众友人煮酒对诗,渔歌唱和,好不雅逸热闹。

      当时,正值暮春涨水时节,西塞山前春风习习,忽晴忽雨,张志和酒至酣处,诗兴大发,带头作了一首《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之后,他一发而不可收,又连续作了4首格调相同、词句清丽、意境高远的《渔歌子》:

   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

   能纵棹,惯乘流,长江白浪不曾忧。

   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连。

   钓车子,橛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

   霅溪湾里钓鱼翁,舴艋为家西复东。

   江上雪,浦边风,笑著荷衣不叹穷。

   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蒓羹亦共餐。

   枫叶落,荻花干,醉宿渔舟不觉寒。

   诗句中的“不须归、不曾忧、不用仙、不叹穷、不觉寒”,正是张志和纵情山水,放飞自我、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的最真实写照。其中,第一首《渔歌子·斜风细雨不须归》,以优美的旋律、清新的格调、妙不可言的神韵,位居五首之冠。它不仅成为名传千古的经典,而且对宋词的诞生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有关它的艺术价值,我们会在后文专门讨论。

  紧接着,颜真卿、陆羽、徐世衡、李成矩四人兴致勃发,依张志和的句式与格律,分别和了5首,共形成25首《渔歌子》。张志和随手把它们写在蕉叶之上,供大家唱和。

   唱罢,他觉得不过瘾,又让人拿来丹青,剪下白绢,吹着笛子打着鼓,当场挥毫泼墨,给每一首词都配了一幅画。笛鼓响起,才把笔打湿,画就画好了,委曲而详尽地画出了山水的真趣。或为烟波浩渺,一竿独钓;或为朗月沙洲,舴艋任流。画与词浑然天成,犹如神助。

   张志和的才华与洒脱,简直率性到了极点,让人无不惊叹与拜服!

   颜真卿听说了张志和失亲失家的遭遇后,当即表示:“贤弟,我必须送你一处住所,你就长居于湖州吧,不要回去了。”

  志和推托再三,说:“傥惠渔舟,愿以为浮家泛宅,往来苕霅之间,野夫之幸矣。”舴艋舟可以随意往来于烟波山水之间,它浮到哪里,哪里就是我的家,对我来说就是一大幸事!”

   颜真卿拗不过,只好送了他一条新舟。等到舟成下水之日,皎然和尚还专门写下《奉和颜鲁公真卿落玄真子舴艋舟歌》祝贺:

  沧浪子后玄真子,冥冥钓隐江之汜。

  刻木新成舴艋舟,诸侯落舟自兹始。

  得道身不系,无机舟亦闲。

  从水远逝兮任风还,朝五湖兮夕三山。

  停纶乍入芙蓉浦,击洑时过明月湾。

   张志和不仅工诗善画,性情高迈,而且很机智。陆羽故意问:“你一个人隐居会稽,平时都和谁往来呢?”张志和笑答:“太虚为室,明月为烛,与四海诸公共处,未尝少别也,何有往来?”我以天地为家,以明月为烛,与像你们这样的四海名士共同住在一个天然的大屋子里,彼此不曾分别,又哪里谈得上往与来呢?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张志和的小船经常飘忽于会稽和湖州两地。一到湖州,他便与颜真卿、皎然、陆羽等谈诗论道,唱和诗词,在河边,在山里,在小船上,在清风明月下,也在西塞山前的斜风细雨中。

   从此,以颜真卿为首的“湖州文人集团”形成,成了除首都长安之外的又一个文学活动中心。

   (七)驾鹤而去

   同年秋天,颜真卿为了庆祝大型音韵学巨著《韵海镜源》360卷成书,又组织了一场规模更大的文士雅集,包括张志和在内参加者达50人之众,皆为江东名士。

   大家欢聚一堂,其乐融融,诗酒琴茶自然不可少,把盏叙旧亦不可少,而渔歌唱和方为至妙。席间,大家你一句,我一句,比着赛对诗,又掀起了你唱我和的联句高潮。这些活动孕育了后来以联句为独创形式的“吴中诗派”。

   宴会结束后,张志和说要为大家表演水上游戏,不想发生了一件异事。

   南唐沈汾在《续仙传》中记载:颜真卿和众友人一起行至平望驿,观看张志和乘着酒兴,在莺脰(dòu)湖上表演水上游戏。只见他在水面上铺了席子,坐在上面饮酒自乐,还对着席子吟咏长啸。席子像听从号令一般,载着志和忽来忽去,忽快忽慢,发着行舟般的刺水声。霎时间,飞来一群白鹤,绕着张志和委婉鸣唤,把岸上的人看得目瞪口呆,惊诧不已。随即,志和向真卿摆摆手,以示告别,最后居然与白鹤一起飞走了。

  按这个传说,张志和最终得道成仙,羽化而去。传说总归是美好的,而比较可信的事实是:张志和与颜真卿等东游平望驿时,酒后不慎落水而逝,享年43岁离开了人间。这一年是大历九年(774年)冬十二月。

   就这样,一位少年显神童、青年早得志、壮年连遭厄运,之后弃官弃家,浪迹江湖的大诗人,英年早逝;一位才华横溢、工诗擅画,懂音乐更懂大自然,灵性与真趣兼备、诗情与画意同在的奇才,永远离开了我们。

   就这样,一位诗坛的骄子、画坛的赤子、道学界的玄真子、江湖上的浪迹子,以一首《渔歌子》名垂青史,让后人把什么是真、什么是美、什么是洒脱不拘,咀嚼了几千年的隐逸仙人,驾鹤西去。他极富传奇的一生,如他的诗、他的画、他的才华、他深厚的道学一样,以其扑朔迷离的神韵,给后世留下了永不褪色的光辉与记忆。

  据说张志和活着的时候,酒量大至“饮三斗而不醉”。修道功夫也很厉害,“守真养气,卧雪不寒,入水不濡,天下山水皆所游览。”他能用道家的方法保养身体,躺在雪上都不冷,进入水里都不湿。他身后留有道学专著《玄真子》12卷、《大易》15卷,诗歌存世9首,人称“著作玄妙,为神仙中人”。

   他,有过踌躇满志的盛气,也有过受贬失亲的悲痛;有过在得意与失意之间的巨大落差打击,更有过雄然入世与淡然出世的艰难选择,但他如自己笔下那一只“西塞山前的白鹭”,只留了一个美丽的影,便忘情飞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世界里,任由后人品评与久久回味……

   张志和去世后,颜真卿悲恸欲绝,连夜写下《浪迹先生玄真子张志和碑铭》:“宅渔舟,垂钓纶,辅明主,斯若人。岂烟波,终此身?”

   几十年后,唐宪宗曾下诏给张志和画了肖像,派人到处寻访他和他的诗歌,却不能找到。时人评价说,越国大夫范蠡机智而功劳很高,都不如张志和隐居却声名彰显。

   (八)《渔歌子》传世

   看到此刻,也许您早就想看看《渔歌子》的艺术魅力,我们逐一分析如下: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西塞山,在今天浙江省湖州市的西苕溪之上。西苕溪北通太湖,南邻莫干山,这首诗描绘的就是暮春汛期太湖水乡之美。(1)首句写山景:西塞山前白鹭飞,一上来就是一动一静的美丽画面,宛如仙境,为人物出场作好了铺垫。(2)第二句写水景:桃花流水鳜鱼肥。三月桃花盛开,春光怡人,肥大的鳜鱼不时跃出水面。一个“肥”字立刻把渔家生活的美好勾勒出来。(3)第三句写自身:青箬笠,绿蓑衣。渔翁静静的身影,悠闲的姿态,显得极为宁静高远、悠然脱俗。(4)最后一句写心情:西塞山前,水光潋滟,白鹭绕空,桃花夹岸,肥美的鳜鱼不时跳出水面,正是垂钓的好时机。一点微风细雨算什么,何必急于还家?斜风细雨不须归,寄托了作者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

   1、《渔歌子》的艺术特色

  (1)画面。全诗情景交融,有动有静,极富画意。“白鹭、流水、桃花、鳜鱼、斜风、细雨”,交织成一个上下映照、动静结合的画面,而这些画面全是立体和动态呈现的。

  (2)色彩。鹭是白的,水是碧的,桃花是红的,鳜鱼是青的,加上青色的箬笠,绿色的蓑衣,还有柳条雨丝,这些色彩与景象一旦融为一体,整个江南水乡的春天就变得清雅萌动、一派生机。

  (3)声音:诗里虽然没有直接描写声音,但我们似乎可以听到白鹭、流水、斜风细雨、渔翁收放钓竿,甚至是桃花飞落的声音。作者不着一声,却满耳有声,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真是高妙的艺术处理手法。

  (4)意境。宁静悠远、清雅秀丽,尤其是渔父乐而忘归的情态,映衬在濛濛细雨和优美的大自然下,犹如一幅甜淡脱俗、冲澹超然的山水画,让人遐思无限,达到了诗歌追求的最高境界“象外之旨、味外之趣、言有尽而意无穷”。

    2、张志和的历史贡献

  (1)创造了一个经典的词牌名《渔歌子》。在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张志和算不上大牌诗人,但他仅凭一首《渔歌子》就展现出非凡的艺术才华,创造了一个经典词牌名《渔歌子》,又称“渔父、渔父乐、渔父词、秋日田父辞”等。这个词牌的标准格律为单调27字,五句四平韵,亦有变体。它对词学的诞生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诗词,到了宋代才成熟繁荣起来,而张志和早在中唐就做出了大胆尝试与创新,故被誉为“词坛先驱”。

  晚唐的词僧释德成写过《渔父·拨棹子》39首,其中36首是张志和《渔歌子》的仿写。就连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也作有《渔歌子》18首,直接把它用到了道学里。之后,历代都有诗人仿写《渔歌子》,著名的南唐后主李煜,宋代的苏东坡、黄庭坚等,他们都是张志和的粉丝。其中,李煜的《渔歌子》最有代表性: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

  (2)渔隐文化的实践者。渔父,不仅是渔翁的别称,也是隐者和世外高人的代名词。做一个自由洒脱的渔父,是古代文人追求的至高境界。

  纵观张志和的一生,前半场高举高打,后半场悄然隐退。在转场和选择面前,也许他有过心灵上痛苦与挣扎,但在行动上他完全是一个没有纠结,毫不犹豫,拿得起放得下的智者。他把渔隐理想贯彻到了实际生活里,成了活生活的一个样板,故而让后人羡慕不已。

   比如苏东坡受贬黄州后,慨然写下“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韩愈有“蘋[píng]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叩舷歌”,柳宗元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300多年后,李清照凭栏远眺,感叹道“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这些诗词虽然手法不同,情趣各异,却都是从渔父形象的深根上勃发出来的,又无不对张志和的隐居生活充满了羡慕与渴求。

  (3)开了日本填词文化之先河。张志和的《渔歌子》还远播到了日本,连嵯峨天皇(786-842)也羡慕的不行,依谱填词,作了《和张志和〈渔歌子〉五首》,并与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起列入日本的教科书。从此,上至天皇,下至宫廷歌妓,竞相唱和,蔚然成风,流行了足足400多年,直接开启了日本填词历史的先河。

  (4)启迪了后世画家。张志和是一个热爱生活、极有灵性又深懂自然之美的画家。他经常与颜真卿、皎然、陆羽等友人,在苕溪之滨唱和诗词。据说,他常常是先写诗,然后再把它们画出来,兴致之高超飞逸,人们都比不上。

      他的《渔父》《渔钓》《洞庭》等作品,成为后世艺术家们最常用的山水画母题之一。足见他的美学思想、表达手法及绘画题材,对中国绘画影响深远。

  中国画的四个品级是“能品、妙品、神品、逸品”,张志和的画被奉为最高等级-逸品。明代大画家董其昌说:“昔人以逸品置神品之上,历代唯张志和可无愧色。”

  以上就是张志和在诗歌、绘画、填词、渔隐文化领域的历史贡献。最后,让我们试写三首《渔歌子》,以此来向这位唐代大诗人、画家、道学家、渔父文化的践行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花攀篱舍燕过墙,三三两两戏春忙。

  小飞舟,暖水上,没入桃花遥相唱。

  淡看风吹落花斜,卧听雨打荷叶偏。

  东山雨,西山晴,一酣一荡天地间。

  白鹭飞上青山巅,五溪坠下龙呤泉。

  秋山悠,秋水长,扁舟漫歌烟水间。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