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读时分写作训练营邀请函

隐藏于深巷中的北京四合院

2020-07-14  本文已影响0人  博物馆学文化

四合院,是合院式建筑的一种,是中国农耕文化的代表之一。据考古发掘,早在夏商时期,合院式建筑已被人们广泛应用。

北京四合院却是由游牧民族定下来的。元世祖忽必烈迁都北京后,为了加强人员管控和笼络人心,对元大都的规模和格局进行了严格的区划。据《析津志》载:元大都街制,“大街二十四步阔,小街十二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弄通”。一座周长28.6公里,面积约50平方公里,纵横9条干道,划分为50坊的东方大都市,随着忽必烈的大手一挥拔地而起。

现在的北京,人满为患。但在当年的元大都,城的规模有了,人从那里来,来了以后怎么住却是一个难题。忽必烈再下诏书:“诏旧城居民之迁京城者,以赀高及居职者为先,乃定制以地八亩为一份,其地过八亩或力不能作室者,皆不得冒据,听民作室”。根据胡同与胡同间约77米的间距,忽必烈给达官显贵们划定了一个八亩的宅院规模,这也从1965年拆除德胜门附近北城墙时,发现的后营房元代民居遗址地基中得到了证实。后营房遗址院落坐北朝南,由主院及东西跨院组成,主院三间北房建于80厘米地砖石台基上,前出廊后出厦,并有东、西耳房;北房两侧有东、西厢房……可见,元代对各宅院的朝向、纵深、高矮、大小等都有严格的规划管理,虽说这是当时统治者对民众的严密控制与防范,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确定了后世四合院的标准和形制。

明灭亡元后,按照元大都的规划理念重新建设了北京城,最终定格了北京现在主城区的基本格局,民居的形式同样沿用了四合院。清代又承袭了明制。数百年来,北京四合院作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住宅,始终是北京城的建筑主体。在老北京,上至皇族、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几乎都住四合院。

但北京作为帝都,又有极其严格的等级规制。《明史》中规定有不同官级房屋建造形式和标准。清代同样对官员和普通民众的住宅有严格的区分。但随着城市功能和时间的自然选择,老北京仍然形成了“东富西贵”的四合院总体格局。也就是达官贵人多住在西城,西城多府邸;富商巨贾多住在东城,东城多富宅。

“西贵”自然是与皇帝有关,自康熙开启园政以后,雍正、乾隆、嘉庆、道光等帝连续拉力,在京西修建了以“圆明园”为中心的“三山五园”皇家园林,王公权臣为了朝务政事,也就将府邸建在了城西。“东富”的形成始于明,通州至朝阳门的陆路运输取代了积水潭漕运后,海运仓、南门仓和禄米仓得以兴建,并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富豪阔商们多到周边购地建房,富商的宅院成了城东四合院的显著特点。

(图片来自网络)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