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相信而看见
让孩子因我们而幸福,让教育因我们而美好。
这两天的校园总是安安静静,连平时最喜欢抢镜的小鸽子也神龙见首不见尾,不见了踪影,坐在办公室里,平时的“咕咕”声没有了,顿时觉得好冷清。
昨天下午放学在走廊,王一坤跑过来拉着自己的T恤角调皮的说“老师,快上车,我带你去看爆炸的灯泡”,其他同学也叽叽喳喳的说着,我一惊:发生了什么?一刻也不敢怠慢,快速跑到教室,看到了那一根可怜兮兮的电棒:本来三根线稳稳的吊着的棒管,被弄断了一根,因为不平衡,一端倾斜了下来,那样子看起来像一个胳膊脱臼的孩子,疼痛难忍。
“老师,是A。
“他和B两人打闹,结果把羽毛球拍仍上去,砸到了线。”
“老师,他俩……”
他们在我耳边叽叽喳喳的说着事情的经过,我大概明白了全过程。可是现在最紧要的别让棒管掉下来伤到孩子们。于是,我拉着班长程凯告诉他,这个棒管很危险,现在谁也不要动他,如果我不再这里,要他提醒其他同学不要在无事生非,别去“招惹”这根受伤的电棒管。他们都乖乖的离开了教室,只剩下那根受伤的电棒孤零零的站在那里,也许现在它最需要的就是安静了吧?
走出教室,我先报修了学校的孙师傅。然后去找“肇事者”,因为是放学时间,教室里并不见踪影,没办法,我就向餐厅走去。
在操场的边缘,我看到了那个瘦瘦小小的身影。看到我,他转了个身,大概是想溜走吧?无奈被我叫住,他不得不停下来。走到我跟前,低着头,不吱声。我看着他,用尽量平和的语气询问事情的经过。他倒诚实,毫不保留的,和之前其他同学告诉我的一样,告诉了我事情的来龙去脉,只是加了一句,是他先惹得我。
对于同学之间的矛盾,各执一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因为没有证据,我也不好下结论,直接批评他的不对,但是现在他弄坏了东西是事实。但是如何以正确的方式,如何以不伤害孩子的方式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许更重要。全校共读一本书《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中的学生立场让我转换了处理问题的角度。
“虽然是你弄坏了电棒,但老师相信你一定不是故意的,对不对?”
他有点吃惊的看看我,使劲点头。
“那这样,因为现在很晚了,维修师傅现在也许来不了。那老师交给你一个任务行不行?”
我拍拍他的肩膀,丝毫没有责备的意思。
“为了安全起见,为了不让这个受伤的棒管伤到别人,也跟你一个将功补过的机会,你负责在那里守着,不要让其他同学再去那个教室,好吗?”
他爽快的点点头,向教室跑去。我又一次叫住了他,他停下来,诧异的看着我。我走过去,拉住他的胳膊,“走,先吃饭。”再次回到教室,就看到了那个坚定的小卫士坚定地守护着那根受伤的电棒!
因为相信而看见,“相信”需要的是思想,是眼光,“看见”只是存在,只需要眼睛。蹲下来,站在他的立场和他同频共振,才容易引起孩子的共鸣,老师的建议孩子才会听得进去,毕竟居高临下的谈话方式不是谁都喜欢的。
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的成长在鼓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