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哲思

斩断祸根,让我们从此不再委屈地生活

2020-08-13  本文已影响0人  感知主义者

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论第五部》(11)

做感知体与做生命体有什么不同?

对于生命体的一系列伦理概念,我们早已经习以为常。生命是个体独立的存在,即不能与他人共有生命,所以有你死我活的竞争;生命体必须求得自我的存在,自我的存在利益与他人无关,所以生命体必然是自私的;生命体必须努力求生存,但生命体又随时或必须死亡,因此,生命的过程就是抵抗死亡的过程;生命体是指自己本体(躯体)的存在,生命体与其他的存在无关;生命体偶然产生并存在于物质中,生命体对于物质的存在没有意义;生命体的目的,求存的目的没有终极意义……作为生命体,我们不但生存于这些理念之中,我们还由这些基本的逻辑理念生发出人类的文明秩序、伦理道德、生产与经济、精神与文化……等等所有的精神结构与意识形态。

生命就是一个意识模型,我们只能在模型以内活动,我们实现的一切生活内容,都成了生命存在的证明。我们在生活就是在证明生命的存在,因此,我们不会质疑生命是否存在,也从未有人挑战过生命概念是否存在。我们根本想象不到自己不是生命体会是什么体,直到感知体的概念出现,我们才知道,我们原来不是生命体,我们实质上是感知体。

感知体与生命体有什么不同呢?它们不仅是名称的区别,伦理逻辑也大不相同。感知体是感知运动的一部分,感知体与其他所有被感知事物都不能分开存。所以,感知体只有是否在感知,没有生死概念。感知体的存在不是一个求存的过程,是在感知和创造与保持良好感知的过程;感知体与被感知体的存在没有各自的利益区别,感知体没有自私的概念可言;感知体并不是个体独立的存在,感知体与所有的存在存在于感知运动之中,所以,感知体没有死亡概念;感知体与另外的感知体或同类的感知体是互相感知关系,是互相感知的利益关系,没有竞争的概念;感知体的本体与外在物质都在被感知状态中,只有感知强度关系,并无本质性区别,因此,感知体的存在范围是其感知范围,不是躯体的范围;感知体对于一切的存在有决定性意义,无存在不感知,无感知不存在,所以,感知体决定着存在的存在;感知体的目的是存在,存在就是感知在运动,因此,感知体的意义就是存在本身……感知体的伦理概念与生命体迥然不同。

作为生命体存在的我们执行了一套完全不同于感知体的意识体系,我们一直在用生命的意识模式来生活。因此,我们经受了生命体的一切遭遇,承受了生命体的一切矛盾与冲突,获得了生命体的一切苦痛与灾难。这就如同我们在历史的大舞台上登台演出,我们出演的是生命角色,其扮相、唱腔及剧情发展无不在生命的角色要求之中。我们这出生命大戏一唱数万年,这使得我们吃尽了生命角色的苦头,又在所进入的角色中不能自拔,入戏太深的人类错把生命的角色当成了自己。

现在,我们要换回本色演出,我们要出演的角色是感知体。这就要求我们的扮相、唱腔及剧情发展符合感知的角色要求。我们要进入到感知意识模式之中,按感知伦理的要求重新营造生活。因为自身的角色已变,我们会进入到新的逻辑模式及生活秩序当中,生命角色带来的一切问题会立即消解,整个人类将进入一种新的存在状态。

同样还是我们自己,同样还是这个世界,我们从生命体改换到感知体,从一个意识模型进入到另一个意识模型。这就是说,主体没变,存在条件也没变,但存在的方式变了,我们使用自己和使用世界的方式变了,我们的行为目的变了。只改方法而不改方式是在同一个逻辑模式里运行,改方式则是让相同的方法在另一套逻辑模式里运行。两套逻辑模式其实都是依据人的感知规律运行,只是前一套逻辑模式不完整,不符合逻辑理念成立所需的三洽。而后一套逻辑模式,不但符合三洽要求,而且符合存在的本质性要求。

对个人来说,做感知体就是重新拥有自己,一切的行为目的都从人自身的生物天性出发,但却通过理性的智慧的行为达到目的。最重要的是,从生命体到感知体不是进化的必然程序,而是人理智的主动的改变,是发生于主观意识领域的一场彻底的革命。这是人类空前的智性回归,这种改换方式的最大效应是,我们重新获得了实现终极目的的最大的可能性。(接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