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古学堂的来龙去脉

2024-09-22  本文已影响0人  冯俊龙

经过1903年癸卯学制改革,高等、专门和实业学堂体制逐步确立。四川通省师范学堂(1905年)和四川通省法政学堂(1906年)、四川通省农政学堂(1906年)、四川藏文学堂(1906年)、四川通省工业学堂(1908年)、四川存古学堂(1910年)等专门学堂应运而生,与四川省城高等学堂等共同构成清末四川高等教育主阵容。

正晚清之际,在西学的冲击下,中学明显失势。四川官绅担忧中国固有文化从此衰微,倡导设立学堂以保存国粹,四川存古学堂遂应运而生。民国建立后,于学堂旧址上,续办国学馆、国学学校、国学专门学校,最终成为国立四川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908年江苏省仿照设立。1911年清政府颁布《存古堂章程》,在学制方面另成系统。宗旨是为了培养师范学堂和中学堂的经学、国文、中国历史教员及经科、文科大学的预备生。设经学、史学、词章三门课程。分中等科(修业五年)和高级科(修业三年)。

存古学堂是清末为保存国粹而设立的学校。其起源可追溯至1905年,湖广总督张之洞首先将武昌经心书院改为存古学堂,开创了此类学堂的先例。1907年,内阁会议政务处下令各省在省会量力建置存古学堂,使其成为清廷保存国粹的官方办学形式。各地如江苏、陕西等省纷纷响应,仿照设立。存古学堂以培养传习中学之师资为宗旨,课程涵盖经学、史学、词章等,亦兼习其他科目。然而,存古学堂在办学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挑战,如江苏存古学堂因坚持“总教治校”而导致行政管理缺失,最终走向腐败并被裁撤。尽管如此,存古学堂作为清末新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其尝试以学堂形式保存国粹的努力仍值得肯定。

存古学堂在四川的来龙去脉可以追溯到清末的教育改革。1910年,为保存国粹,四川总督赵尔翼奏请清廷在四川省创办存古学堂,同年7月学堂正式开学,地址位于成都外南黉门街国学巷原杨遇春宅。存古学堂以尊孔读经为要义,分经学门、史学门、词章门,学生主要在举人、贡生、秀才、监生和新式中学堂学生中遴选,课程设置包括理学、经学、词章、声韵等,也学习一些自然科学课程。1912年,存古学堂更名为四川国学馆,后改称四川国学院。1918年,学堂科类调整并定名为“四川公立国学专门学校”。至1927年,该校与其他专门学校组建公立四川大学,成为公立四川大学中国文学院的一部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