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上班这点事儿心理

职业危机的本质,是你始终停留在“新手期”

2018-07-16  本文已影响503人  赵晓璃

文|赵晓璃

本期导读:

从我经手的职业咨询案例来看,很多人过了三十岁,会隐隐感到一丝不安与恐慌;到了三十五岁这个分水岭,有的就面临着尴尬的境地:除了一把年纪,该有的专业积累几乎为零,还是在吃毕业时的老本,拿着一份和能力不相称的薪水。

等到行业的红利褪去,原来被隐藏的问题逐一显现出来,就成了很多人口中的“职业危机”。

事实上,职业危机的本质,恰恰是你一直停留在“新手区”。

一、30岁之前:完成自我探索,找到擅长的领域

在很多人的成长过程中,兴趣是我们缺失的重要一课:可能受制于家庭环境,或者受制于父母观念等等,使得我们没有在童年进行充分的探索,而我们在学校唯一要做的就是两个字:听话。

等我们从学校毕业,开始面对人生重大选择时,这才发现,很多问题我们从来没有想过,以至于感到迷茫且束手无策。

因此,对于你我这般从小缺乏“兴趣教育”这一课的人而言,30岁之前,摆在我们面前的头号任务,就是完成这部分探索,找到擅长的领域。

为什么是“擅长”而不是“兴趣”?

因为“兴趣”这件事本身只是一种情绪:它本身是一种感官刺激,不确定且容易转移,而随着你了解的深入及年龄的增长,很多兴趣会发生变化。

例如,很多厌倦本职工作的人都会告诉我,自己对心理学感兴趣。

但是仔细剖析不难发现,这些声称对心理学“感兴趣”的人,一来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二来更没有相关的实践尝试,只是脑海中认为自己对心理感兴趣,如此而已。

这就像什么呢?

这就好比你觉得自己喜欢一个人,但从来没有接近对方更没有和对方相处过:确切说来,你喜欢的不过是你自己大脑中的“意象”,并不意味着你真的喜欢这个人。

现实中,很多人做一份工作时间久了,难免会有些厌倦的情绪,就像我们和一个人相处久了,自然就会看到对方的缺点一样,这个时候,有人会放大这部分负面情绪,全盘否定当前的工作,而把所有对“美好工作”的憧憬,寄托在所谓的“兴趣”上。

也就意味着,“兴趣”往往成为很多人“能力匮乏”的遮羞布;而很多人以为的兴趣本身,多是脑海中的幻想。

因此,对于很多号称喜欢“心理学”的咨询者而言,据我的经验来看,多数人并不是出于对于这门本科的热爱,而是出于羡慕咨询师论小时收费的高收入,以及一份体面和光鲜;但是,这个行业就是“大浪淘沙”,真正为人所知的咨询师永远是少数,可能还不到1%,绝大多数的从业者都在底层挣扎,很多人找不到出路,甚至无法靠它获得必须的生存资源。

当很多人知道后面的真相时,80%以上的咨询者表示“再考虑考虑”。

这就是“伪兴趣”。

不懂得给“兴趣”升级,你的兴趣永远都是“镜中花水中月”:它就像你眼前的那只蝴蝶,不断变化不断远去,等你醒悟过来才发现,忙着追逐蝴蝶的自己耗费了大量的时光,最终一事无成。

怎样才能把“兴趣”升级?

从兴趣入手,通过大量学习思考进入这个领域潜心钻研,再通过积累形成一项拿得出手的优势,这种“志向”方能长久不易动摇,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例如一个孩子觉得自己对跳舞感兴趣,那么父母首先要做的事情,是给她报个兴趣班进行学习和训练;如果这个孩子身体条件不错(客观条件),加上刻苦练习(勤奋),能获得老师的肯定甚至能在比赛中获奖(正向反馈),她就很可能把这个爱好坚持下去,最终她认为,自己的使命就是通过肢体展示一份独特的美(赋予意义),最终立志成为一名舞蹈家,不论遇到怎样的困难险阻,都无法阻挡她的决心——这样的人,方能挺过无数艰难困苦的训练,成就一番舞蹈事业。

很多人为什么一事无成?

事实上,绝大多数人的智力及条件都差不多,差就差在第二点上,即勤奋。

有人非常勤奋,所以做事能获得正面反馈,从而获取自信,慢慢形成一些优质的品格,例如坚毅等;而有的人指望坐享其成同时吝啬付出,很难获得正面反馈,慢慢地这些人做事懒惰、缺乏恒心和毅力,不论怎样的选择摆在他们面前,他们都很难坚持下去。

优势从何而来?

对于很多天赋一般的普通人而言,优势就是在日复一日年复一日的磨砺和坚韧中来,绝不是凭空而来。

因此,很多职业选择的问题,并不是选择本身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

对于很多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而言,如果你没有明显的兴趣倾向,不妨从自己不反感的且能做的事情入手,通过磨砺和坚持,也可以形成你未来的优势;而不是一开始就指望发现所谓“从天而降、不用任何努力就能得到的优势”,这无异于“痴人说梦”。

二、30~35岁:专业化是这个阶段的重点目标

要知道,每个工作都有它特定的内容,之所以不同的人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和这个人本身处于怎样的阶段密切相关。

在不同的阶段,我们对工作的感受是不同的。我们把一个人的工作进程分为三个阶段:新手期、胜任期和高手期

新手期,我们会迫切地渴望实现一个立竿见影的目标,例如升职加薪。

这个阶段的主要问题在于,我们不知道如何有效地提升自己的能力,更不知如何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往往容易导致大量低水平的重复,感受不到成就感,怀疑工作的意义,甚至怀疑自己选错了行业。

到了胜任期,很多人渐渐摸索出了行之有效的方法,总结出了一系列规律和流程,能够独当一面。

这里面有部分人开始承担起更重要的责任,帮助更多人成长,慢慢变成了领导。在这个阶段,你能打通工作中的各个环节,使得很多工作都能高效运行。

胜任期的你我最能感受到成就感,但也会遭遇挫败,主要表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对于具体细节的把握上,考虑问题还不是特别周全。

到了高手期,你已经积累了足够丰富的经验,面对不同的工作情境,你只要调动相关经验就能解决80%以上的问题,此时的你俨然成了职场中令人敬仰的前辈,工作对你的意义不再仅仅是一份收入,更是自我价值的体现和施展平台。

高手期阶段的你不仅不会懈怠,反而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热情,思考更好的方式方法,并力求创新与自我突破。

从我经手的职业案例来看,80%以上的职场焦虑,恰恰源于很多人光知道听话干活,从来不去琢磨工作的规律和方法,长此以往,他们永远在低水平重复,消耗了原本就不多的工作热情与动力,结果越做越受挫,越做越无趣,越做越没有成就感。

任何领域任何行业都是一样的,如果你一直在做低水平的重复,你始终在新手区徘徊,就等于一直是个“门外汉”,这个领域内的精彩热闹注定和你无关。

人的成就感从何而来?

很大程度上,成就感源于我们克服了他人无法克服的困难、获得了他人没有的成绩,而如果我们在职场多年之后,一直和刚毕业的新人一般,始终在和琐碎的事情打交道,我们需要反思的,恰恰是我们自己。

如果你认为自己不喜欢,那就趁早离开,把位置留给更胜任的人;如果你贪恋这份待遇,又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那就请拿出敬业精神,把眼下的事情做好,至少要做到让自己的付出配得上这份收入。

而不是“这山望着那山高”,一边对现在的工作抱怨不停,迟迟不肯行动;一边幻想着有一份“理想的工作”,什么都不用做就能直达职业巅峰——这种人,始终在做“白日梦”,像个浮萍一般不停地晃荡,到头来只会一事无成。

三、35岁之后:你要致力于打造个人品牌

如果一个人能在某一领域修炼到了高手区,那么任何危机对这个高手而言只是换个玩法,说不定还是个不错的转机。

按照一般的职业发展规律来说,35岁之后的你我需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打造个人品牌,方能在变化万千的环境中利于不败之地。在这个阶段,有个核心算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那就是:

成功=核心算法×大量重复动作的平方

这个阶段,我们需要以点带面:这个点就是我们前期积累的精深的专业能力,再结合相关资源,将优势持续放大,最终能扩大我们的影响力,让别人知道你,知道你在做的事情:简言之,在某个领域,你就是一块活生生的招牌。

通常说来,先在某个领域深入下去,有了一定建树之后再去进行相应的宣传和拓展,方能像一棵树那样,根基稳健、枝繁叶茂,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比如心理咨询师武志红,首先他在心理学领域颇有建树,写过一系列代表作品;其次他通过和其他平台的合作(例如得到)进一步拓展知名度,最后他带领咨询师团队(组建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将自己的经验复制传播下去,为更多的人服务。

这是典型的“T型”发展战略:先成为某个领域的高手,再对外链接和宣传,把事业做得更大。

如果你也想未来成为这样的高手,35岁之后,你需要致力于做的努力与改变有: 

1)、找到自己的核心领域潜心研究,发表一系列专著或论文,这是知名度的根基和专业水准的彰显;

2)、结合相应的平台或人脉,走出去拓展更多可能:比如可以在很多知识平台上进行大V认证,发表的话题集中于某个领域,成为这个领域的“意见领袖”,渐渐获得声望;

3)、找到相关合作方进行合作,对方借助你的专业水平和名气,你借助对方的宣传推广资源及渠道;

等等。

四、由结果倒推过程:你该如何迭代升级?

如果35岁以后的你想过上这样的人生,反观现在,你需要:

1、扎实的基本功

任何一个领域的牛人,他的知识储备足够多,不仅仅体现在数量上,还体现在思考的质量上——你没想过的他都想过,你开始想的他早就研究过,你打算研究的他已经实践过。

经过了学习、实践及思考,他的头脑对这一领域的知识已经高度系统化和抽象化,早就内化进大脑,渐渐地有了自己独特的看法与观点,并触及到了这个领域的本源和实质。

从这个角度来说,你的生命是经不起折腾的,你需要尽快确立职业方向,一个猛子扎下去,深耕细作方能夯实基本功。

2、大量重复的练习

我喜欢的一位作家叫余华,写过《许三观卖血记》《活着》等好作品。他之前是一名牙医。当时牙医工作很辛苦,为了更舒服地生活,他开始到文化馆写小说。

余华说:“一开始时,我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根本不知道如何写,所以就先从短篇小说写起,那个过程很艰难。”......

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想要成为作家,必须“要让你的屁股和椅子建立起深刻的友谊来,要坚持坐下来。”

就这样,经过大量反复的磨砺与死磕,余华终于成就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一名知名作家。

如果你仔细观察不难发现,现实中那些取得成就的人,很少会在做事前问这些问题:“我适合做这件事吗?我要不要先去做个测评?看看自己有没有这个天赋?”

其实,除去少数天赋异禀的天才,绝大多数人的优势也好特长也罢,无一不是在实践中历练出来的。

要知道,不会有任何厉害的高手因训练丧失了灵气。但如果缺乏大量反复的训练,一个人很难成为高手。没有大量反复的训练,即便你天资再高也枉然,《伤仲永》就是极好的例证。

3、搜集反馈,不断反思与总结

很多职场人向我抱怨说,自己缺乏师父或者教练在一旁给予专业的指点。但如果他们得知教练的主要作用是以旁观者的身份提供及时反馈的话,其实这个角色完全可以是自己的领导、同事、客户甚至竞争对手。

职场是人和人构成的江湖。在这个江湖里,你心里能装下多少人又能影响多少人,直接决定了你的江湖地位和威望。

毫无疑问,一个心中时时有他人、遇事愿意为他人着想的人,自然就不太容易受到情绪的困扰,因为遇到任何问题即便是不好的反馈,这些人的思考方向永远都是:如何做才能让对方感觉更便利、更好呢?

如此,这个人更能够集中精力和注意力服务他人,随着服务质量的提高,自己的口碑自然就提高了。

请记住,没有一个真正的高手是突然变厉害的。如果可以:

静下心来进行大量学习与练习,尤其是夯实基本功,学习基本的套路和思维模型;

数年从不间断地实践、观察、思考、积累;

正确看待反馈,通过反馈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态度和方法;

如果可能,再加上大量处理临时性突发事件的锻炼,你必然会在一个领域中做到得心应手。

最后,送你一句我非常喜欢的话,那就是:哪有直接登顶的人生,只有根据反馈不断迭代的过程。与你共勉!

作者简介:赵晓璃,资深职业生涯规划师,国家心理咨询师,职场作家。著有以职业咨询案例分析为素材的职场畅销书《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设计》,成为职业规划领域为数不多的咨询实战及个人发展实用书籍。2018年职业规划及工作方法干货类新书《从极简到极致:在擅长的领域做一个厉害的人》在当当、亚马逊、京东等平台有售。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