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俑“两面派”
2020-07-08 本文已影响0人
今回
俗语“两面派”,指口是心非、善于伪装之人。究其来源,据说是元朝末年,豫北怀庆府的老百姓对于元军和义军在当地往来作战,不堪其扰,于是在门上悬挂木排,一面写“保境安民”,一面写“驱除鞑虏”——谁来了,就翻到相应的一面。
“两面牌”本来是老百姓的智慧,“两面派”却被人人唾弃,这一字,差不起。
生活中,人们心知肚明,却看不到“两面派”以一身展示两面的具体做派,而雕塑艺术可以嫁接时空,将其呈现于人前。绵阳博物馆藏有元代灰陶两面俑一件,通宽5.8、通高17.3厘米。陶俑身着官服,一面左手背负,右手拢袖,首微颔,腹稍挺,神情倨傲,派头十足;另一面弓腰俯首,垂手交叉,一副谦卑恭顺的神情。同一个人,前倨后恭,正是封建等级社会里,各级官员的基本形态。
陶俑作为随葬品,起源于春秋战国,勃兴于两汉,至唐宋盛极而衰。到了元代,由于葬俗的改变,加之纸质冥器的广泛使用而逐渐式微。大多传世元代陶俑制作粗率,但工艺水准的降低并不代表匠人创造力的衰减。“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我们欣赏这件陶俑,便好似站在元杂剧的舞台下,会心地领悟到政治高压之下,劳动人民无处不在、信手拈来的幽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