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就爱这颗玻璃心。
大学的时候有一个双层的玻璃杯,带把手的那种,很“老干部”的造型,用了很久。有一天突然听到“砰”的一声,回头一看,玻璃杯的内胆已经碎成渣儿了,外层却毫发无伤。
没喝完的水沉在杯底,端起杯子,玻璃碎片在水里碰撞,发出“泠泠”的声响,如同春水中融化的冰。
当时正好在看《夏目友人帐》,有一集说到一个叫“影茶碗”的小妖怪。这种妖怪因为对人类的眷恋,寄宿于民宅的地板下,其形貌就是一个残损的杯身。有一天温柔的夏目用手托住了这个不小心摔下来的“影茶碗”,他觉得“即便是微小的存在,也不应该忽视,再微弱的感情,也要好好呵护”。
于是有了后来,这个小小的“影茶碗”不惜粉身碎骨,为夏目挡下了一场灾厄。塔子阿姨看到院子里莫名其妙出现的茶碗碎片,疑惑道“这到底是谁的呢?”夏目回答,“我的,这是我的,很重要的……”
这个故事让我感动了很久,又因为杯子碎得实在离奇,所以坏掉的玻璃杯被我留了很久才扔掉。
我们常说“恋物”,也许器物之于人,不只是一件冰冷的物什,是乍见之欢喜,也是久看之不厌,是被物化了的温柔的眷恋。
即使这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爱琉璃的人还是有一大把的吧。
“有色同寒冰,无物隔纤玉。”这是诗人韦应物《咏琉璃》中的两句。琉璃,又称“流离”,现今的玻璃,就是从琉璃来的。
琉璃,以人造水晶为原料高温烧制而成,流传到日本后被称为“硝子”,硝子的制作工艺被日本的手工匠人保存至今。
虽然现代意义的硝子,其实跟玻璃已经分辨不出区别,但从工艺层面来说,日本的硝子,大家更愿意将其理解为是“玻璃的艺术”。如今玻璃的制造早已不是什么难题,真正难能可贵的,是设计和匠心。这才是硝子与众不同之处。
硝子,这个名字也很有意思。
《本草纲目》对“水精”的记载中有“性坚而脆,刀刮不动,色澈如泉,清明而莹,置水中无瑕、不见珠者佳。古语云水化,谬言也。药烧成者,有气眼,谓之硝子。”
日语里写的硝子,就是中国汉字的“硝子”,灵感大概是从中国典籍中来的吧?
硝子,算是夏日最应景的器物了。
硝子器的清透质感,即使盛最简单的白水,也如冰泉冷雾,水光凝绝,凉意丝丝地往空气里跑。即便玉石也不及其三分清凉肌骨。
硝子器的纹理色泽,因硝子匠人的无限灵感,呈现出梦一般的意象。光影潋滟中,如云雾川泽,一团飘渺,看一眼就舍不得握在手里了。
今人说“玻璃心一碰就碎”,似乎玻璃只剩脆弱易碎可言。我倒觉得,玻璃也罢,琉璃也罢,硝子也罢,与陶瓷的温厚内敛相反,它们明亮纯粹,不藏着掖着,有的是“明月直入,无心可猜”的坦荡赤诚,水就是水,光就是光,一览无遗。要碎,也粉身碎骨,惊心动魄。
玻璃心也罢,求一个通透无欺;
冰雪襟怀也罢,求一个眼冷心热;
琉璃世界也罢,求一个不藏污不纳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