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精神
精神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从英雄个人的角度、典型示范的角度、历史进程的角度上来看都有各种各样的精神谱系,譬如民族精神、革命精神、爱国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工匠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长征精神等。无论哪一种精神,都是“淬炼”出来的,我国很多精神是这样,外国也有这样的精神,譬如浮士德精神,在激发人的内在潜力,提高自我效能,克服困难和挫折,促进个人的成长等方面,影响世界。
《浮士德》是德国作家歌德的诗剧作品。歌德活了83岁,他写《浮士德》写到82岁,可以说他毕生精力都在写《浮士德》。他年轻时写中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只用了很短的时间,灵感来了,他一挥而就,一气呵成,而且作品影响深远,至今,人们谈及《少年维特之烦恼》津津有味,但读其《浮士德》却感到很费劲。
但真正沉下心来读《浮士德》,感觉《浮士德》就是一部沉重的苦难史,这种在矛盾激化中发轫的苦难,以及在积极和否定中与苦难共舞共生的过程中,苦难最终成就了伟大的浮士德精神。
什么是浮士德精神?它是一种对前途不确定但仍然要去追求探索的精神。这些苦难激励着浮士德带着疑惑去寻找美丽,寻求解脱,化解矛盾,最终走出困境和矛盾,在矛盾和安逸中浴火重生,淬炼成金。
浮士德是一个学富五车的人,也是一个老学究,一生都在寻求知识和真理,可是到头来,感叹自己什么也不知道,这让他很苦恼,于是,他想到了向魔鬼梅菲斯特求助,并与他签订条约。魔鬼梅菲斯特承诺会用魔力让浮士德得到最终的满足,但是,恰恰是这种“不满足”的苦难激发了浮士德的潜在力量,他甘心背起苦难的十字架,因有他这样的追求,才是他活着的主要意义。
苦难是生命的实质,也是人性的根本。浮士德对格雷琴、海伦的追求,实际上是对美的形式上的追求。在追求美的过程中,浮士德只注重自己的想法和表达,未考虑别人的感受,导致了格雷琴的死亡。与海伦结合后,浮士德又沉醉于海伦的美,将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但根基不稳,孩子夭折后,海伦也失魂落魄,魂飞魂散。所以,悲剧《浮士德》呈现的一种苦难,给人一种更深的思索,思索人类的情感与社会环境的联系,在这一方面,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心中有光明,世界就不会黑暗。“好美啊,请你停一停”,这是浮士德醒悟后的感叹。就像我们从小上学追求知识一样,浮士德在书斋里孜孜不倦,博学强记,可是始终固守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他与书本上的知识亲密无间,但更需要有顾炎武“走出去”的精神,不能“久处一方”,既要“读书”,又要“出户”,去和外边的世界建立联系。苦难让浮士德走出“虚幻”的书斋,走进真实的社会,苦难让浮士德从追求自身满足到造福人民,从小世界到大世界,浮士德从关注自身的欲望超过一切发展到因为服务他人而得到满足,最后醒悟变得成熟,感到自己不再是之前在书斋中绝望的人,这是对自己和解的救赎结果,他的炼金术成功了,他在苦难中炼成了金子,这是苦难中的收获,浮士德精神于是光芒四射,熠熠生辉。
《孟子》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浮士德精神犹如孟子的忧患精神,激励人类发展。像《西游记》里的佛祖安排九九八十一难,才让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得道成佛。西方经典《浮士德》中,天主也是借助从头至尾的苦难帮助浮士德的灵魂得到救赎,在苦难中成就来自己的成绩。没有苦难,充满智慧的人们就会犯错误,因为人性并非都是善的,人是善恶同体的动物,苦难能让人类的高尚、善良和坚强显露得更多,也让卑鄙、邪恶和贪婪隐藏退去。苦难来了,一定要积极面对,它是一个法宝,是一块试金石,是一种炼金术,是一种外在的推力,助你腾飞,找到“美的力量”,最终让你发出“好美啊,请你停一停”的感慨。
人生之路漫长而又短暂宝贵,请一路慢走,好好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