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男孩,才能更好地培养男孩

2022-05-12  本文已影响0人  千雨读书

有位妈妈说,她家儿子今年四岁,做什么事都喜欢首当其冲,容易发脾气,还喜欢摔东西。对此,她很焦虑,担心“三岁见老”的现象发生在孩子身上。

其实,这种情况很多父母都遇到过。作为父母,不要过于担忧,也不要轻易地给孩子贴标签。正确的做法是多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以及孩子的成长规律,进而耐心引导和教育。

应该说,男孩子身上都有一种“天性”,他们喜欢用身体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并通过各种行为来发现“我是谁”和自己所具备的“个人力量”。

而男孩易怒、摔东西的表现,则是源于体内睾丸素的作用。因此,哪怕是男孩子在高兴的时候,也可能会摔东西,这些都是小小男子汉在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对于如何正确地养育男孩,在《培养男孩》一书里,就有着诸多的指导方法,教我们如何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从而培养他们拥有勇敢和正直的内在,以及充分适应这个世界的能力。

本书作者迈克尔·C·莱克特博士,是美国儿童成长研究权威专家,宾夕法尼亚大学男孩女孩生活研究中心创始人,专注儿童发展资源研究,从事儿童领域工作和研究30余年。

迈克尔·C·莱克特博士通过大量的实践案例,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男孩;帮助孩子成长,解决父母与孩子之间诸多的矛盾和冲突;从而让孩子的心理更加健康,人格更加完善,父母也更加享受养育孩子的这个过程。

一、了解我们的男孩

对于男孩来说,与父母建立信任和依恋,是一种天生的需求。

男孩依赖于父母的接纳和关爱,而一份没有条件的爱,对于男孩安全感的建立至关重要。而孩子身边的老师、教练或导师,对于孩子的影响也很重要。

书中有位母亲,讲述了她的儿子在生病住院期间,孩子的老师与他保持定期的交流,告知学业课程,帮助他赶上班级的进度,带给他其他同学的笔记。

对此,她真诚地告诉我们:“这位老师让我儿子感觉到,关心他的人不仅只有父母,还有其他人也同样在关注他……我会永远感激这位老师。”

可见,孩子的身心健康会受到被外在因素的影响。因此,父母不要忽视了这一点。尤其在当下的社会里,有着太多不确定性因素,会导致孩子行为的偏差。父母需要细心关注,呵护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

而关于男孩心理成长的问题,《解决注意缺陷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惨败》一书的作者大卫·斯坦,在他的一份报告里发现,男孩和女孩被诊断为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比例为5:1。

而2012年的一份论文,其中有一个关于收养孩子的数据调查,女孩的受欢迎程度高于男孩30%,研究人员表示,相比收养男孩,人们认为收养女孩是低风险的。

还有些男孩深陷社会对“男子汉”的狭隘定义里;这个定义就象“面具”一样,牢牢地套在他们的身上,并且在陪伴着他们一起长大,久而久之,孩子不得不要去适应这个面具。

书上说:“事实上,‘面具’这个隐喻低估了男孩损失的程度。”因此,对于这个定义,有个研究小组在2017年发布了一个更为明确的概念:男性行为框架。

这个研究小组给出的总结是:“男性行为框架导致的不利影响非常严重、真实,且令人不安。而遵守男性行为框架的大部分男性,他们更容易把自己的健康和幸福置于危机边缘,将自己的亲密关系割断,拒绝寻求帮助,遭受抑郁的折磨,甚至经常考虑结束自己的生命。”

由此可知,男孩的成长,有着天生性格的问题,也有着成长环境的影响,这些都需要父母用正面的态度来对待。

所以,父母想要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就不要轻易地用狭隘的定义去绑架孩子,而是要用无条件的爱,去浇灌孩子。

二、用无条件的爱,解救男孩

作者指出,对男孩男子气概的培养,起始于家族,强化于学校。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赵美心观察了学前班和幼儿园中4-6岁的男孩,她见证了他们是如何从直率、口齿伶俐、注意力集中,转变为在人际关系中伪装、隐藏。她认为,男孩的发展源于“通过装腔作势来伪装”,是因为他们觉得重要的不是展现真正的自我,而是扮演好被要求的角色。

可见男孩气概的夸张观点,在我们的文化中普遍存在,加上媒体影像、游戏等传播,大大激发了男孩产生一些极端的行为,令他们被这种群体思维所压倒。

生活在面具背后,对于男孩来说,这不仅是一种限制,同时也侵蚀了他们的善良和美德。这种不真实,还会令他们变得孤立无援。

这些问题要么由基因所致,要么由他们所处的社会生态环境所致;而孩子,始终都是受害者。但庆幸的是,随着新的社会需求和新思想的流行,这些现象都会逐渐改变。

作者在一次家长问答会上,遇到了一位母亲,她说自己是单亲妈妈,由于离婚的因素,儿子变得越来越难以相处,不但性格孤僻、脾气乖戾,还拒绝妈妈的管教。

这位妈妈问:“孩子这样正常吗?考虑到他已经长成少年,是不是应该让他爸爸来照料他呢?”

对此,听众席里有人点头表示认同。而作者却建议这位母亲,要为儿子“搭建一座走向父亲的桥梁”;并表示,男孩的确喜欢参考其他男性的观点,但也没有证据表明,一个男孩只有在另一个男人的指导下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这其实是一种传统思想的延续。

于是,作者对她说:“我承认男孩和爸爸之间存在的亲密关系,但如果一位母亲从这段关系中疏离出来,这样做会破坏孩子对于安全和可靠的依恋。如果父母不能无条件的接纳和爱一个男孩,那这个男孩就会不自信,会更容易陷入众多的负面影响中。因此,请把他留在身边吧。当他在外闯荡世界时,知道有你一直在背后支持,他会变得与众不同。”

通过这些例子,无不证明了一点:当一个男孩遇到了自己难以承受的困难时,父母无条件的接纳和爱,以及循循诱导,才是真正的“解救”之道。

这也是告诫父母,不要违背所有的育儿本能,不要相信简单的直觉,更不要被自己的负面情绪和不明智的观点所俘获,而是要用爱的教育,去解决男孩成长的烦恼。

三、在数字时里,与男孩共同成长

有了父母的爱做依靠,在成长的过程,会顺利很多。

但是,父母和孩子依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比如手机、网络游戏等等,在现实生活里,这些因素会影响亲子关系。可以说,成长在数字时代的男孩,已经极大地改变了他们感知世界的方式。

书中说:“92%的青少年每天都有上网,24%的人“几乎经常”上网。”可以说,现在的孩子基本上生活在网络空间里。

皮尤研究中心的李·瑞妮和詹娜·安德森两位研究者认为,数字一代跟前几代人的不同之处,正是他们与移动设备已经密不可分的关系。

她说,在他们的等候室里,经常看到沉迷于游戏之中的男孩。据皮尤研究中心最近的一份报告显示,57%的青少年都有自己的网友。

据悉,并不是只有父母渴望了解科技如何影响他们儿子的成长,还有很多书籍也在讨论这个问题。

遗憾的是,有些书却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观点。比如科技作家史蒂文·约翰逊,他认为数字媒体是为“训练大脑的认知肌肉”而设计的,可以培养人们认识世界的不同方式,并帮助人们找到事物之间的联系。

但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则公开谴责,因网络问题带来“男性的没落”现象,主要原因是容易上瘾的游戏对男孩的控制。由于过多地接触强刺激内容,对神经产生不良的后果(刺激上瘾),从而导致男孩沉迷网络。

他还指出,教育问题、肥胖症、社会焦虑加剧、过度依赖兴奋剂等都与过度接触网络游戏有关;相比花在学校的时间,孩子花在网络上的时间更多。

既然数字设备在男孩的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这也增大了男孩与亲密关系之间的距离,造成彼此之间的矛盾激化。

这种现实情况已经超出了父母的控制范围,也难怪父母们会感到焦虑。有些父母甚至把手机和电子游戏视为妖怪,认为它们是问题的根源所在,而不是症状的表现。

的确,想要跟上生活在网络空间,并时刻都在使用高科技工具的男孩的脚步,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父母们都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些挑战相比以往要复杂得多。

正如书上所说:“后代已经适应了时代的改变,先辈们却还在为熟悉的、令人心安的东西的逝去而哀叹。”

对此,父母们应该明白,数字设备是未来与生活共存的东西,我们不必对此做出夸张和恐惧的表现;而是要在顺应时代发展的前提下,与孩子一起面对,不要让孩子推开自己。

前提是,父母要先放下对网络游戏和虚拟世界的成见,努力跟上孩子的思维。

并且,让孩子与父母一起定制一个“积极主动”的方法,去平衡电子产品的时间和用于其他重要活动的时间,就一些基本问题定个标准,比如,睡眠、隐私,以及观看内容等等。

只有这样,父母才能与孩子在这数字时代里,相生相伴,共同成长。

四、结语

《培养男孩》告诉我们:父母始终是男孩成长路上最好的老师。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永远都离不开爱的连接,而爱才是培养男孩茁壮成长的关键因素。

愿父母们都能培养出一个共情能力强、社会关系和谐,以及人格更丰满的男孩;而我们的男孩,都能拥有“天马行空”的创造力,去适应数字时代的快速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