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松弛感》安全感

2024-05-09  本文已影响0人  我和小妮子的日常

为什么有些在别人看来既漂亮又优秀的女孩子,却总是不自信呢?明明有傲人的资本,但总认为自己不重要?

作者认为这都是安全感在作祟,内心缺乏安全感的人内心常常会冒出来两类声音:一个是“我不会被爱的,我不值得被爱”;另一个是“我渴望被爱,我好希望有人能够让我感觉到被爱”。

这两种声音在内心不断打架,体现到外在行为就是:一手推开别人,一手拉扯别人。

男人会统一把这些定义为“作”,其实,他们根本不懂女孩子这背后的挣扎,心理学把这种人的依恋类型称为焦虑矛盾型依恋。

这类人在事业上也会出现同样的问题:每天都鞭策自己上进努力,不断做到更好,达到更高的目标。可是,达到一个目标之后,他们只有短暂的轻松,然后继续鞭策自己。

不管已经取得多大的成就,他们从未有一个地方能够让自己真正感觉到安全,可以毫不戒备地安放自己的心。

没有人真正反思过:为何我们身边特别容易出现焦虑矛盾型的女孩子,这跟我们的社会教育和家庭对待女性的态度都有关系。

社会一边在提倡女性要独立,要觉醒,要情绪稳定;一边削弱女性的自信心,告诉女性“你不行,嫁个好人家就是你最大的成功,没有家庭的女人,事业再成功也是可悲的”。

这两者就会形成一种矛盾:又要马儿跑,又不给马儿吃草。因为情绪稳定的背后一定是内在自我价值感的笃定和自信心带来的淡然,而削弱一个人的价值感和自信心之后,必然换来的是失控感、焦虑感,以及内在的不安全感。

安全感低的源头

事实上,父母情绪稳定是一个家庭的定海神针。如果父母的情绪不稳定,孩子就会既想要靠近父母,又怕靠近父母。

书中有个案例,孩子放学回家,拿着100分的试卷给父母看。结果父母一顿表扬,还奖励孩子很多好吃的。
这种感觉对孩子来说太美妙了,等下一次孩子考了100分,这次父母只是淡淡地说:“这算什么本事,有本事你门门都考第一名”。
这样讽刺的回应让孩子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想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那如果第三次又考了100分,还要不要给父母看呢?

从内心来讲,他肯定想给父母看,因为曾经得到过的感觉太美妙了,但他不确定接下来会得到什么,于是便形成了这种矛盾的状态。

理解这些之后,如果你是焦虑矛盾型的孩子,从现在开始,去跟缺乏安全感的自己对话、和解,并且去改写曾经在父母那里形成的“我不值得被爱”的核心剧本,这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

你现在所表现出来的不安全感,都是因为没有持续稳定地被情感滋养过。所以,你不懂得如何滋养自己,不懂得如何提高自己内在的安全感。

在30岁之前,或许你还可以怪罪到原生家庭上;但30岁之后,你就要知道只要自己愿意,永远有办法解决,只要你想解决。

作者一直非常认同一句话:原生家庭可以影响人,但不会限定人。真正的安全感,只在你的内心,而非某个人、某件事。你不需要找任何避风港,因为你就是自己最好的避风港。

提高安全感

心理学家罗伯特·K.莫顿提出了“自证预言”的概念:如果一个人把脑海中想象的事情当作真实存在的,那么想象中的结果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成真的。

当你产生自证预言时,你会一边要求自己戴上红色的眼镜去看世界,一边又焦虑为什么看到的事物都是红色的。

你想象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你就会在现实世界中看到什么。就算你没看到,你也会用实际行动把周围的人和事改造成你内心想象的样子,心生万物就是这样来的。

修正自己的内心,摘掉这副眼镜的前提是:你需要先找到自己的“红色眼镜”,看清楚眼镜为什么会存在,这样才有可能把眼镜摘掉,看到真实的世界。

如何才能摘掉自己的红色眼镜呢?有以下四个关键性的问题,每当不安全感又冒出来的时候,试着问自己这四个问题,可以帮你分清这到底是现实,还是只是想象:

问题一:到底是什么让我感觉不安全?这个问题是为了找出刺激源。

问题二:当我感觉不安全的时候,我到底在害怕什么?这个问题有利用罗列认知的恐惧清单。

问题三:除了以上想到的,还有没有别的可能性?概率分别有多大?这是为了具象化问题。

问题四:我的应对方案是什么?我付出的代价是什么?这一步是应对行为准备。

所以,当内心的不安全感又出现时,不妨试着告诉自己:我知道不安全感又来找我了,我不必强迫自己一定要安稳,我也可以让自己像在海上航行一样,跟随波涛汹涌去释放自己;当我可以做那个掌舵者时,我的安全感就握在我手中。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