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如烟系列之三
往事如烟系列之三
年关
宁远小城 ,陇海线必经之地,渭河穿城而过。
时光,如渭河水一样,奔流不息。宁远人的年前丰富多彩,尤其是在农村。
进入腊月,年味,如打翻的陈酿,酒香味,慢慢在街头飘荡。一夜之间,街上的人增多了,摊子上之前滞留的货物明显畅销。
“腊月八,米饭熬来泡滔滔。末米饭,打老汉。”在孩子们稚气的儿歌中,农历腊月八踏歌而来。
腊八粥,是武山人过年的前奏,家家户户一定会做的,腊八粥,宁远人称之为“迷魂汤”。
腊八粥喝完,人们就开始迷迷糊糊的开始准备年货了。
天天进城,买这买那,今天一大堆,明天几大袋,好像不把街上的东西买完,誓不罢休。尤其是腊月二十八九,街上摩肩接踵,一些日常蔬菜,价格一涨再涨,但人们还是要抢着购买, 仿佛过年不吃这些菜,就再也没机会吃了。
平时三元左右的蘑菇,辣椒,蒜黄,腊月集上,涨到十元,仍有人疯狂购买。如果立春早的话,天气暖得早,许多家里的菜,还没来得及吃,就烂掉了。
正月十五过后,村边的渠里头,总是倒满了坏掉的蔬菜和水果。
这几年,年味淡了,人们变精明了,腊月里不再疯狂购买吃的。初四,商店,超市,菜摊,照常营业,啥都有,还是新鲜的。
腊月八一过,村中的杀猪声此起彼伏,年味越来越浓。以前的农村,家家养猪,户户炒臊子。
现在的农村,养猪的少了,但腊月买肉,炒臊子,是购办年货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不炒几坛臊子,还过什么年?
腊月的猪肉是最好的,肉紧,味鲜,耐贮存。所以,每家每户都要炒上几瓷坛。臊子里放足盐巴,调料,上面用猪油封住。这样加工的臊子,吃到来年端午节,仍然鲜美如初。
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也是腊月中不可或缺的活动之一 ,有的地方称之为小年。这一天,讲究吃祭灶糖和搅团。
祭灶糖,是用一种叫糜子的农作物加工而成的糖果,色白,特粘,用牙齿咬,常会把牙齿粘住。
搅团,腊月二十三的官饭。家家都要搅一锅。做搅团,杂粮面,包谷面最佳。做法与馓饭类似。不过,馓饭稀,搅团稠。
锅里加水,待水开后,边撒面,边搅动。
搅团,搅团,顾名思义,就是用长长的饭叉,不断地搅动。若粘锅,再加点水,继续搅。反复几次,直到把锅里的面糊,搅成一团。
胡萝卜,洋芋切片或切丁,和在一起,热锅炒七分熟,加水,兑成汤。
舀上一勺光滑不沾勺的搅团,浇上汤,放上蒜泥,油泼辣子。若有剩下的,第二天热着吃,别有一番风味。民间有言证之,“搅团热上三遍,亲家来了也不给。”可见热过的搅团有多香。
传说二十三吃祭灶糖和搅团,就是要把灶王爷的嘴粘住,以防他向玉皇打小报告。一边尊他为神进行祭拜,一边又用糖封住他的嘴防他说坏话,很有意思的活动。
腊月二十四,谓之“官扫”,无需看日子,这一天就是扫房的良辰吉日。轻一点的家具,全部抬到院子里,抬不动的用报纸床单遮挡。找一根长长的棍子,把笤帚绑到棍子一端。用这样的长笤帚,去扫屋子的角角落落。扫房,扫除旧的脏的不吉利的一切,除旧迎新。
腊月三十,只有早上的半天集。重要的年货已经购置齐备,三十的这半天,主要是赶闲集。
鞭炮,烟酒,是三十赶集的重头戏。下午一点多,店门已关,街上,看不到一个人渣渣,干净的像狗舔过得饭碗。
最隆重的除夕之夜已到跟前。下午三点多,准备工作就已经开始。清扫院落,巷道也被扫的一尘不染。开始贴对联了,所有的房间门上,都配有对应的春联。
贴完对联,开始接“先人”,就是把逝去的先人迎回家一起过年。拿一株点着的香,提一串鞭炮来到大门外,热烈的鞭炮声里,迎接先人回家过新年。先人迎进门,饺子也准备的差不多了。
饺子馅,大都是韭菜的。宁远,乃蔬菜之乡。冬日,渭河两岸,白茫茫,连绵不断,都是塑料大棚。宁远韭菜,无污染无公害。一指来宽,绿叶白根,鲜嫩无比。
上香,呈茶,献饭。
吃完晚饭,全家坐在热炕头上谝闲传,打扑克,搓麻将,看春节联欢晚会。
临近十二点,炮声此起彼伏,在空中呼朋唤友。随着春节联欢晚会上钟声的响起,渭河南北,炮声织成一张网,把整个小城盖个严严实实。
村边的龙王庙里,此刻,更是热闹非凡。十二点整,庙里挤满”了“抢头香”的人。据传,除夕夜,能抢上头香----新年的第一株香,来年定会运气福气旺旺。所以,小时候,我们每年熬到十二点,都要去庙里烧香。
玩牌的大人们,在今夜,是没有时间概念的。
孩子们困得不行了,在炕头,东倒西歪地睡着了,手里,还拿着半截没有燃完的香头。
夜,很深了,已经交过夜了。新年,在鞭炮声中闪亮登场。
原创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