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公司复工记录

2020-03-24  本文已影响0人  活在当下effort

一、口罩之下的“冷漠”与忙碌

新冠肺炎疫情后,回公司复工已经一周多了。记得刚回公司上班的第一天,我颇为不适应,因为要戴口罩,呼吸比较困难,感觉有点闷。当时真的挺怀念在家远程办公的日子——可以自由自在地呼吸新鲜的空气。这一对比,真的是切切实实地感受到畅快地呼吸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由于疫情,公司饭堂不开,中午只能去外面打包回公司吃饭,大家午饭各在各的工位上吃,没有了平时午饭时大家一边吃饭一边闲聊的场景了,这中间少了很多轻松自在交流的时光。平常的我,还蛮喜欢午饭时跟同事一起闲聊几句,那可说是上班期间唯一可以和同事聊聊工作以外的事情的间隙了,某种程度上这种方式可以增进与同事之间的了解和感情。

在办公区一眼望过去,口罩掩盖之下的一张张略显严肃的面容,稍显“冷漠”。感觉自己变成了没有感情的机器,只知道在规定的上班时间内赶完工作,以便能在下班时间点早点出公司,回家、脱下口罩,大口地呼吸一下。

这两天的工作节奏更是紧张,上班就像打仗一样,与上司、项目组成员各种沟通,合作方突如其来地催成果。在这种情况下,人变得就像陀螺一样连轴转,清醒冷静思考的时间越发减少,但是我坚持提醒自己再多事情,也要冷静下来,静静地思考这样做的意义和必要性。

工作上的忙碌,并不意味着工作之外就多出了很多时间,离开了家,每天回公司上下班的通勤时间需要花费一个小时,做早餐、晚餐的时间花去一些,再减去每天8个多小时的睡眠时间,所剩已经无几了。

二、对赶时间的思考

这些都触发了我对时间的审视,脑子中无意识地在思考——效率提升得越高,并没有给自己省出更多的时间,反而觉得越没时间。因为一旦效率提高了,在固定的时间内可以做的事情越多了,人的欲望或者说对自我的要求是无止境的,于是就会给自己安排更加多的事情做,似乎这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

如果大家都提高了做事的效率,那在单位时间内的做事效率就会成为共通的标准,那达到这样标准,对个体来说是没有多大的竞争力的。正如,当初巴菲特不采纳纺织企业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管理层提交的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公司成本的计划的原因,因为当整个纺织行业都采取了这些改进措施,那么成本的降低将导致整个产业价格底线的降低,从总体来看,各个公司的决策相互抵消,对于个体来说,仍然获取不到所期望的收益。这就是合成谬误——原理是对个体而言正确的东西不一定对总体也正确

因此,我不断地在思考这样赶时间的意义,好像这种不停地赶时间,把整个人弄得精神紧绷,并没有给自己带来多大的幸福感。而且很快这种赶时间所带来的效率提升会成为一种最低限度的标准,在一线大城市中,这种现象更加明显。但人类社会的进步过程正是如此的,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不断让后人比前人获得了更高产出。

三、危机感和不安全感的增强

这次疫情让我逐渐地意识到人在社会生存的脆弱性,自己作为一名普通工薪阶层,唯一的经济来源是工作赚工资。为了生存,即使戴口罩多么的不舒服,还是要坚持去公司上班,没有任何任性的可能。

当然在正常时期,也不能说辞职就辞职,毕竟生活中的房租、交通费、生活费、每年的保险费等都需要工资来支付。万一工作丢掉了,又没有其它经济来源的情况下,生存将是一个问题。

因此,无论是疫情期间,还是正常时期,都显示了单一工资收入来源的脆弱性,特别担心生病等事情,因为一病就要花费不少。只是在疫情期间,这种危机感和不安全感更加强烈地从周围的人群中感知到,例如可以看到大家同进一辆电梯,同乘电梯的人,能不去触碰按键就不碰,尽量让其他人按;去外面吃饭都有一种隐隐的担忧,这些种种都显示了一种危机和不信任感,不信任感又会带来不安全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