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内心的冲突》卡伦•霍妮【美】
只有不断饱受内心冲突煎熬的人,才会得精神疾病,那些内心安定、思想冷静的人是肯定不会有这种问题的,这一点,每个时代的诗人和哲学家都很清楚。
文化因素引发了神经症,更具体点说就是,人际关系的混乱和缺失,是造成神经症的原因。
只有当我们愿意承受打击时,我们才能有希望成为自己的主人。虚假的冷静植根于内心的愚钝,绝不是值得羡慕的,它只会使我们变得虚弱而不堪一击。
重度神经症患者受到两种方相反方向的强迫力所支配,可这两个方向却都不是他想的,所以想让他自由做选择是不可能的。他像是被束缚在那里一样,只能停下自己的脚步。想要改变这种情况,只能将自己与自己以及他人与自己的关系进行改变,并对神经症倾向做很好的处理。
一个感情丰富的人,想要将最重要的感情压抑住,最好的办法是让他将所有的感情都压抑住,单纯的压抑那部分最重要的感情,是不现实的。
每一种神经症倾向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一种防御策略,大部分倾向都是患者全力应对生活时做出的积极反应,只有疏离倾向比较特殊。
如果我们自信自己拥有某种品质时,完全不需要让别人来证明,而如果实际上我们并没有,只是希望自己有,那么就会对此非常敏感,总是害怕别人提出质疑。
患者资深的冲突越严重,就代表他的理想化形象越复杂、越僵化。
理想化形象可谓自我疏离的孵化基地,这是理想化形象的最大弊端。
理想化形象的幻觉对患者来说是具有重要价值的。理想化形象能够给患者带来一种安全感,而恰恰是这种对安全感的需求让患者在无力达到理想化形象标准的情况下而颓丧失望,并且厌恶自己。这一事实的出现源于他在童年时代所遭遇的挫折,这些挫折使他赋予理想化形象万能的属性,因他会认为自己无畏任何艰难险阻。当他意识到自己的神经症的复杂性后,并不意味着他有能力治愈它。相反,当他意识到自己的冲突时,会陷入恐慌中,因为相互冲突的内驱力,意味着他的需求也是相互矛盾的,以至于永远无法实现。
患者一味地强调童年经历,正好说明了他有严重的外化倾向。判断:这是一个自我梳理型患者,而且他的驱力正在推动他越来越疏离自我。
我们对做某件事的渴望程度,决定了我们对这件事的无视程度。这一类基于非客观原因而产生的盲区,只是意味着我们很不愿意看到内在的矛盾。
在神经症的发展过程中,自尊的变化就是两对相互交缠的运动轨迹。其中一对是这样的,真实的自尊不断下跌,而虚妄的骄傲不断上涨。
因为每个人的性格都不止一种,人就是一个矛盾体,所以在看这本书时会让人有代入感,容易误以为自己有严重的神经症。大多在讲神经症患者的症状,反反复复,难以让人下咽。
这本书我读到第十章,实在读不下去了,甚至听书也感到厌烦。为数不多不喜欢的书,但是看到好多大牛在推荐,各花入各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