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倦怠中获取能量的思维与行动指南。
今天早上我听了一本书,名字叫《反倦怠能量站》。从书名就能看出,这是一本讲如何从倦怠中重新获得能量的书。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感到倦怠。这种倦怠从何而来?更多时候,是因为我们在做事的过程中,缺乏外界的反馈,比如缺少认同感,或者得到的回馈没有达到预期,导致内心失衡,进而产生了倦怠感。
《反倦怠能量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教我们如何把倦怠转化为能量,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人。这本书既是思维方式的转变,也是行动的指南。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总会纠结于要不要去做某件事。当我们陷入纠结时,思维常常会空转,难以前进。
打破这种状态的最好方式,就是用实际行动来改变当下。比如在“做还是不做”的时候,不妨先动起来,打破僵局。任何行动都会带来身体和思维上的连贯性,而这种连贯性会激发积极的意识。
当我们进入行动状态时,思想和身体会相互配合,产生正向作用。这种能量会在做事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如果我们总是选择“躺平”,这种能量就会慢慢消失。
听起来或许有些神奇,但很多行为上的小改变,确实能带来满满的能量感。比如,书中作者举了一个例子:以写作为例,如果一时写不出来,可以先随手写些随笔,记录自己的感受,或者描述此刻的状态。比如写不出来时,就把“写不出来”这种状态写下来,思考原因,再进一步分析。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思考和行动的结合。
当思考和行动结合在一起时,就形成了一整套动作。这套动作的意义在于,它能帮助我们从“宕机”状态中恢复过来,就像电脑重启一样,让我们重新获得行动的活力。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有倦怠感。比如现在天气特别炎热,看到这样的天气就容易变得懒散,不想做事。如果能走出去,让自己出一身汗,这样的行动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积极体验。这种体验,是单纯思考无法获得的。
对于思考者来说,行动是思考的来源。如果只有思考而没有行动,往往只能停留在表面,缺乏真正的力量。而缺乏力量的思考,很难带来正向反馈。事实上,即便是自我反思,也是一种能量的消耗。
那么,如何聚集这种能量呢?关键在于持续行动,在行动中寻找思考的方向,让思考流动起来,实现思考与行动的结合。这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知行合一”。
其实,我们之所以缺乏行动力,往往是因为在某些事情上太过纠结。比如对一件事的评判和感受,常常让我们陷入停滞。这种停滞不仅阻碍了行动,也让思考变得僵化。当然,有时候通过深入思考,也能帮助我们打破僵局,重新走出来。
很多时候,这些僵局并不是我们自己制造的,而是一些客观困难造成的。比如生病或者条件受限,这些因素会削弱我们的行动动力。当动力逐渐消耗殆尽,行动就变得越来越难得。
不过,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行动,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正向反馈。比如早睡早起、坚持锻炼这些简单的习惯,可能会让我们体验到全新的状态,这种体验常常能带来积极的影响。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恰恰缺少这种正向的体验,反而更容易被负面信息包围。比如一打开手机,常常看到的都是不好的消息。负面信息之所以泛滥,是因为它们更容易吸引注意力。我们总是对坏消息格外敏感,而对好消息却容易忽略。
那些坏消息往往都是一些经常发生的事情,比如各种事故。其实,很多事故的发生概率都有数据支撑。多数事故都是因为操作不当、疏忽大意,或者一些不经意的小错误造成的。我们当然不希望这些事情发生,更希望每一天都能平平安安地度过。
其实,平静和平凡才是生活的常态。但也正是在这样的常态中,我们容易产生倦怠感。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从这种倦怠中走出来,重新获得能量。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