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下读书

《金刚经》讲义|第一品·法会因由分

2020-12-31  本文已影响0人  孙雪Kina

本文是从杨宁老师开示的《金刚经》讲义视频里整理出。

原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所有的佛经开篇都是「如是我闻」。据佛教历史记载,佛在世时,他的开示并未形成经典文字,弟子们学习都是靠耳闻心记。在他涅槃后,弟子们聚集在一起,准备整理佛的所有开示。因为阿难尊者曾是佛的侍者,常随佛左右,在弟子中称多闻第一,有记忆超群,过目不忘的本领。故由阿难尊者背诵复述佛当年的讲经情景,其他弟子记录并表决通过,这样就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经典。

  因为几乎每部经典都是阿难复述,故佛教经典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格式,即开篇都是「如是我闻」,意思就是,「我听到的是这样的」。

  接下来,这品介绍佛说法的时间,地点和参加法会的人。几乎所有的佛经都有统一的时间,即「一时」。意思是「有那么一个时候」。那为什么佛讲经不说某年某月某日呢?有两种说法,第一种,在佛法中,认为时空是虚妄不实的,是相对于三界六道众生的心识存在的假相。即使从假有的角度来谈,因佛法是普度六道众生的,而在同一个时候,六道众生认知,体验的时空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一道的人类,我们现在的时间与其他国家都有时差。所以佛说法不说某年某月某日,只说「有那么一个时候」。

  还有一种说法呢,是从历史的角度谈,即印度是一个不讲时间观念的国家。不过这些争议没有太多的意义,我们还是看下面的经文。

  佛说这部经的地点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这个名字有点拗口,是由两个人的名字组成的,「祇陀」和「给孤独」。

  传说,祇陀是舍卫国的一位太子,给孤独长者是舍卫国的一位大富翁。给孤独长者想为佛建一处道场,让佛常驻说法。经过考察,看中了祇陀太子的一处园林。祇陀太子并不缺钱,当然不会无缘无故卖自己喜欢的园林。但太子开玩笑说,你如果用金币铺满我的园林,我就以这个价卖给你。

  没想到给孤独长者真的这样做了,当一车一车的金子运来园林中时,祇陀太子非常惊讶,他很想知道这个释迦牟尼佛究竟有怎样的魅力,可以使给孤独长者为他倾家荡产这样做。但当他了解到佛的智慧后,马上捐出了园林,并对给孤独长者说:“园林中的精舍你来建,算你捐给佛的,园中的树木算我捐的。”所以这个道场建成后就起名「祇陀给孤独园」。意思就是祇陀太子捐了树,给孤独长者捐了精舍。这个是佛讲《金刚经》的地点。

  参加这次法会的人物,经中说有千二百五十人俱。佛在世的时候,有一千二百五十位弟子属于常随众。就是说佛在哪儿,就追随在佛周围修行,极少有人不在讲经现场的时候。「俱」的意思是,「这次他们都在」。

  接下来在《金刚经》的开篇,记述了佛陀在人道僧团的一个生活片段。经中这样描述:「当时正好到了吃饭的时间,世尊也要出去化斋,快到中午时,世尊穿好他的袈裟,端着钵,缓步从道场进入舍卫大城。在城中,按次第乞食七家,再端着钵返回道场,吃完饭将袈裟和钵收拾好。因出去乞食时,脚上沾了一些泥巴,世尊洗了脚,然后将自己的座垫铺设整理好,便端坐其上准备静坐休息。」

  当时佛教僧团都是日中一食,过午不食的,而且吃饭要自己出去托钵化斋。化斋时要不分贫贱富贵,依化七家,七家过后,不管是否化到食物,也不再为食物奔波,而是返回道场继续修证。当然化到斋饭的同修,会分一点食物给未化到饭的同行道友。

  大家在前段时间刚刚学习过《法华经》,在《法华经》中佛在讲法前先放瑞相,即由眉间放白毫相光,照东方无量国土。而很多的大乘经典的开篇,佛陀放光,惊天动地。有的是为了降伏魔众,不要在讲经时来捣乱,有的是为了吸引龙天护法,六道众生的关注。有些众生看到佛光就会来听法,或者来护持,当然也有其他我们无法彻知的因缘。

  但《金刚经》在佛法的传播长河中,地位举足轻重,尤其是中国禅宗形成后,六祖慧能也闻听《金刚经》中【无所住生其心】为缘起而出家,成为禅宗散枝开叶的一代宗师。随禅宗的广泛传播与影响力的日益增强,《金刚经》也随着六祖慧能大师的开悟故事而变得家喻户晓。

  而且《金刚经》篇幅适中,只有五千多字,是很多印经积功德者,以及刚开始学习佛法的首选经典。在佛学的修证中如此重要,在佛教未来发展中,充满价值的一部经典,佛却示现了最平凡的一个人,没有一点神奇之相。自己穿衣,自己托钵乞食,甚至外出脚上还沾上了路上的污水、泥巴或者牛粪,回来上座前还要洗脚,然后还要自己整理铺设座垫。这是在人间的佛陀,与你和我没有什么不同。

  那这么重要的经典,佛究竟为什么没有在开篇示现神通,惊动三界六道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金刚经》破一切相,而佛所有的示现,只为令众生解脱。佛弟子们破相时,不需要佛示现神变。为什么呢?因为发心求取佛果的众生,最容易着的就是法力无边的佛相。即使是阿罗汉弟子们也着佛的功德之相,即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我们觉得自己不是佛,是因为头脑中有佛法力无边的种种奇思妙想;阿罗汉弟子们无法安住空性,是因为觉得自己功德不圆满,头脑中有一个更圆满的佛相。

  佛在《金刚经》中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只要你着佛相和众生相,你就失去了平等心,你如果无法从佛的平凡中见到自性如来,同样你也无法从佛的神变中见性。

  下面解释几点大家未来在学习《金刚经》中易迷惑的问题。先解释一下什么是「相」。因为在未来的《金刚经》学习中,「着相」与「破相」是常常出现的概念。

「相」是什么呢?《金刚经》中的相包含了万物的相貌、形态、体验、定义、知见、信息、时空等等。

比如我说「苹果」这个词,吃过苹果的同修,就会在头脑中马上有苹果的图像,口中有苹果的滋味,还有不同类苹果的个体分别,而且心中还有喜欢、不喜欢、想不想吃的分别取舍。你即会带着苹果的所有信息,来听闻我说的「苹果」这两个字,这叫着文字相。

  因人类对「相」的认知一般建立在三维角度,建立在有局限性的眼耳鼻舌身意的基础上,是有缺陷的世界观和生命观。所以对于这些相的肯定与执着,会阻碍人类认识宇宙真相,使人类自在的心被困在三维时空中,并因认知上的无明而现生老病死,生灭无常的苦厄。

  在下面的《金刚经》经文中,佛破的相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佛相、罗汉相、菩萨相、功德相、法相、断灭相、智慧相、果位相等。佛谈到这些相是因为弟子们在修行路上最容易执着这些相,执着其实有而去学习,修证佛法。这样不仅无法回归如来真空境界,而且使菩萨道变成人间善业善报,也使修行者在菩萨道上走得非常艰难。

  第二点,刚开始读《金刚经》,容易迷惑于经中的一些句型,比如「是什么,非什么,是名什么」。因佛在破一个相时,一般会假借另一个名相来破,如用针挑刺,针是假借的名相,目的是挑刺,但佛又怕你刺挑出来了,又着针的相,故对针的阐述变成「针非针,是名为针」。而且因佛要阐述一切相本来虚妄,即刺也变成「刺非刺,是名为刺」。鸠摩罗什大师在翻译中,用这种句型来表示所有名相。文字皆是暂时假立,目的是对治你心中的执着认知。

  第三点是对佛的称呼。经文中出现了「佛」,「世尊」,「如来」三种称呼。本来这三种称呼表达的意思没有什么不同,但为什么会同时出现在经文中呢?

  在经文中,「佛」的称呼一般是指佛在讲经中面对弟子们的这个身相。因弟子们要听佛说法,首先要面对佛相。那如果佛要阐述那个「无形无相,色空不二」的道的本体,便用另一个名相「如来」来称呼。我在讲解时又把它翻译成了「自性」、「如来」、「真空境界」等,也是希望闻听者能不着「佛」、「如来」这些文字相。

  而「世尊」的称呼是须菩提对佛的尊称。

  在佛学中把佛分为报身佛、化身佛、法身佛来理解。报身佛是指修证佛法成就者在人间功德圆满,法力无边的身相。

  化身佛是佛在各世界随缘度众生的身相。比如在人间,释迦摩尼佛示现了离情去欲的阿罗汉相。

  而佛的法身指每个人具有的无形无相的自性。但我在经文中并未启用这些名相来讲解,因为佛在讲色空不二的般若智慧,我不希望大家在对佛的认知上存在有性相之分。因为化身、报身、法身,只是为了弟子们学习理解的方便,而对证入果位境界的人,这三个就是一。见相即见空性,没有办法抛开你眼前的相去另外见到一个空性,只能从不着相中得见,但这些概念大家要了解。


文字版的我还在整理,整理好会陆续发出,如果感兴趣的同修可以继续关注。

这些文字都有视频,全部在易度门网站和GZH,如果感兴趣的同修可以搜索关注。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