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吃饺子与谁有关?24节气中,为何民间认为:“冬至大如年”

2020-12-20  本文已影响0人  中山人读文史

一阳初生,24节气冬至节,古人怎么过?民间认为“冬至大如年”

12月21日(农历11月初7),是2020年庚子年的冬至节。

”冬至“是一年中“数九”的开始,用民间的老话习俗说:这一天不吃饺子,是要冻坏耳朵的。

因此,在冬至吃饺子,就成了我们中国人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

”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从何而来,又与哪位圣贤之人有关?查阅中国的传统文化,说法有两种:

一、吃饺子为了纪念神医扁鹊。

相传,出生于战国初年的扁鹊,一生立志悬壶济世,游历四方,治病救人。

有一年的冬天,扁鹊来到北方的农村,注意到了许多人的耳朵都被冻坏了。

于是,他在山中采集草药,熬成汤汁让人们服用,以御寒生热,并以面片包食药渣。

这个方法很有效果,扁鹊的良方,很快便治好了严寒中,人们被冻坏的耳朵。

此后,人们便会在寒冬到来之际,用面粉制成耳朵形的食物吃,并为它取了个好听的名字:”饺子“。

”吃了饺子汤,胜似开药方“。人们效仿扁鹊医病时的良方,吃完饺子后,还不忘再喝一喝饺子汤。

二、吃饺子为了纪念张仲景。

也有说法称,民间吃饺子,与另一位神医张仲景也有关。东汉时期,张仲景医术高明,被誉为”妙手回春“的神医。

张仲景晚年在湖南长沙做官告老还乡,途中经过南阳白河岸边,看到当地的老百姓面黄肌瘦,耳朵都被冻坏了。

张仲景医者仁心,可怜这些受苦的穷人 ,在冬至节安排弟子架起了一口大锅,给穷人舍药熬药,治疗冻伤。这个药的名字叫”祛寒娇耳汤“,里面放有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的药材,药熬好后,张仲景还让人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冻伤的乡亲们吃。

吃过娇耳,喝了祛寒汤,这些老百姓们顿时觉得全身发暖,两耳发热,冻伤渐渐都痊愈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张仲景,就根据娇耳的形状和谐音,改名成饺子,在冬至这天吃饺子御寒。

在古代,古人对冬至这个节气是和过年一样重视的,除了吃饺子,还有很多有趣的传统活动。

其中,有一样习俗就是从冬至这一天开始画画,直至画成“九九消寒图”。

有兴趣的人可以仿照古人来画上一画,等历经九九81天的时间,画完,春天的脚步也就来了。

具体怎么回事呢?

“九九消寒图”是古人抵抗寒冬,期待春天的一种风雅的娱乐活动,下至平民百姓,上至贵族皇室都很热衷。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古人将“梅、兰、竹、菊”称为岁寒四君子,并将梅花排在了四君子之首。

古人还认为梅花有“稀、老、瘦、含”为四贵;一代大文豪苏东坡更是以“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开天下春”来赞赏梅花。

古人的“九九消寒图”,就是画一枝有81个花瓣的梅花。

“从冬至日开始,每天为一瓣梅花涂色,涂完颜色,让人难耐的寒冬也就过去了”。

寒冬腊月,万物萧条,古人没有好的取暖设备,冰天雪地比现代人更加难耐,所以古人对春天渴望也更急切。

而画九九消寒图除了风雅之外,更是对恶劣环境的一种心理抵抗形式。

这个高雅又别致的习俗,源于何时、何人呢?

查阅资料,“源易缘”发现,九九消寒图最初出现始于民族英雄文天祥。

文天祥是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

当时文天祥被流放边地,后又押解到北京,身为南方人的文天祥在北方冰天雪地中,画下81个格子,每天涂抹一格,期待熬过寒冷的冬天,能够重获自由。

但为了坚守民族大义,他毅然拒绝了元朝大汗忽必烈高官厚禄的诱惑,慷慨就义。

为何古人将冬至认为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气,甚至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呢?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源易缘“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冬至为24节气之首,也是冬季最重要的节日。

冬至节在农历的11月份,古人称其为”仲冬“。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天三个月中最大的节日,也是24节气中最早制定的一个节气。所谓斗柄指“北”,天下皆冬。指的正是北斗七星指向了冬至节地支“子”位时。

古人用《周易》64卦体系代表着自然界的阴阳消长转化规律,配合卦象、方位、时令、干支为一体,其中:地支“子、午、卯、酉”为天地四正之位,自子至亥,以成东、西、南、北位,而“子和”午“,又代表为阴阳之极。

二、天地四极由阴转阳,一阳初生的重要季节。

"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过了冬至,白天时间渐长,一天比一天延长,夜晚逐渐变短。

虽然冬至标志着寒冬季节的到来,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新生的开始,故是一个大吉之日,应该值得庆贺。

因此人们说,冬至阳气起,君子道长,故贺!

三、冬至节由来已久,习俗较多。

冬至节,最先由帝王宫廷中兴起,再转由上层社会的达官贵人,跟着效仿,后来,才慢慢流传到了民间。

据相关文字资料显示,冬至节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有“冬节”、“长至节”、“亚岁”之称,后又演变成为了一个民俗节日。

四、古人对冬至节相当重视,形成了独特的冬至节令饮食等传统文化。

冬至的文化中,民间流传有”肥冬瘦年“、意思是说冬至像过年一样隆重。

古时候,有些地方还会专门放假一天,而冬至节的这一天,古人也称为”冬除夕“。

为了区别与春节前夕的”辞岁“,冬至的前一天被称为”亚岁“,表示”年“,还没过完,但已经长了一岁。

同时,关于冬至的饮食文化中,还有:“冬至混沌夏至面”,人们在这一天会吃混饨、汤圆、饺子、米糕、豆粥等,还美其名曰:“吃冬至肉”、“献冬至盘”、“供冬至团”、“馄饨拜冬”等。

五、冬至节祭祀天地祖先,以表达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对老祖宗的缅怀。

”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春秋时期,先贤们用土圭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时间位于每年阳历的12月21日到23日期间。

古人在这一天,祭祖后,还会聚在一起吃冬至饭;更有些地方,也会在这一天互相走访祝贺,向亲朋好友请安问好,称之为拜冬。

在北方,民间还有冬至节祭祀窑神的习俗;在南方,沿海等城市,则有冬至节祭祀海神的习俗。

汉代以来,冬至到来之际,民间都会举行隆重的祭祀或庆贺仪式,君王不听政,休假三天;民间也歇市三天,欢度冬至节。

开卷有益,原创不易。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写成,感谢大家订阅专栏,阅读完整内容。如果喜欢,欢迎转发和评论,留言或私信互动。

参考资料:《中国通史》、《易经》、《中华文化五千年》等;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