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人性与欲望,这部硬核科幻片有尺度也有深度
很长时间没写科幻片了,上一次正经八百地跟大家聊科幻片,还是去年皮特主演的《星际探索》。
那是一部走内心戏的软科幻,通过男主的星际之旅,深入探索孤独无际的人类内心。
最近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一部产自瑞典和丹麦的小成本科幻片。
其探讨的内容与《星际探索》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在主题深度和思想广度上都更加令人震撼,说是人类未来的史诗预言都不为过——《安尼亚拉号》。
海报有种《2001太空漫游》的即视感,而片中呈现的压抑和孤独,也确实让人想起了那部科幻巨制。
《安尼亚拉号》虽是来自北欧的冷门科幻,但它的来头一点也不小。
影片根据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瑞典诗人小说家哈里·马丁逊获奖的同名小说改编。
原著小说用诗歌写成,也是迄今唯一一部获得诺奖的诗性科幻小说,被誉为“太空版的《浮士德》”。
光是这部传奇的原作,就让人忍不住一探究竟。
而这部电影也拍得非常诗意,片中不仅有科幻、邪教、心理、惊悚等多种元素,还有一场大尺度戏码。
故事开场,人们搭载太空电梯来到安尼亚拉号飞船上,准备启程来一场火星之旅。
安尼亚拉号从外部看,是一个矩形方舟,但内部则像一个超大型的商场,可容纳十几万人。
里面有纯天然的空气、食物、饮用水等一整套自给自足的生态循环系统,每一层楼也有不同的职能,超市、泳池、客房等等。
一切都说明,这已经是一个对太空旅行习以为常的时代。
女主Mima,是这艘飞船上的一名心理治疗师。
在长时间的太空旅行中,人们容易产生一些不良情绪和心理疾病,如孤独抑郁、幽闭恐惧、深空恐惧等等。
女主的工作,就是利用一个与她同名的脑电波影像系统MIMA,来缓解人们的情绪、治疗心理疾病。
MIMA可以与人的记忆相连,让人进入催眠状态,梦到令自己舒适的场景。
比如女主喜欢大自然,所以她也常常用MIMA让自己去到青山绿水的河边漫步,放松心情。
不过来女主这里疗愈的人并不多,所以她成了飞船上最孤独的人。
而善解人意的MIMA,成为了她唯一的伙伴。
没过多久,意外出现了,飞船遭遇太空碎片的撞击,失去了燃料和动力。
这意味着,不仅火星之旅泡汤,而且也无法返回地球,人们将不得不随飞船一起在太空里流浪。
可想而知,这个噩耗引起了所有人的恐慌。
但船长又带来一个好消息,他说只要飞船经过一个天体附近,就能利用引力让飞船返回地球航道……理想估计,需要等待两年时间。
船长的话并没有多大安慰效果,但仍给了许多人回到地球的希望。
在接受事实后,人们能做的只有等待。
就这样,来找女主治疗的人渐渐变多了,女主也变得忙碌起来。
在飞船开始流浪的第一年里,人们还是像往常一样生活,偶尔到MIMA厅做做心理治疗。
随着接触的人越来越多,女主也渐渐开朗起来。
一天,她高高兴兴地回到房间,却从室友那儿得知,他们永远也回不去了。
室友是一位严谨的天文学家,女主知道她说这句话的分量,这才明白,原来船长欺骗了所有人。
突如其来的打击,把女主吓到快要窒息,她抱起酒瓶喝得烂醉如泥,跑到MIMA厅去“做梦”呼吸“新鲜空气”。
一转眼,到了飞船流浪的第三年。
女主发现,有些人还在跳舞狂欢,仿佛醉生梦死、浑然不觉。
而有些人则出现了反常情况,他们在被MIMA治疗的过程中抽搐不止。
女主用仪器提取他们的梦境,发现他们梦到的全是战火、死亡等恐怖景象,许多人因此精神崩溃。
女主本想暂停MIMA系统,进行修复调整。
可没想到,人们长期积压的负面情绪,已经让MIMA系统不堪重负,崩溃自爆了。
在此之后,人们的心理疾病更加一发不可收拾。为了推脱责任,船长又给女主冠上毁坏MIMA的罪名,把她关进监狱。
等到两年过后,女主出狱,她发现飞船上的人们已经活得像行尸走肉,人人自危。
唯独有一个名叫伊莎盖尔的女船员,对女主抱以善意。
她们很快就走到一起成为恋人,度过了一段属于两个人的美好时光。
但是大环境的崩坏,最终摧毁了一切。
此时,以船长为代表的统治者,实行高压统治;下面的乘客又组成各式各样的邪教小团体。
他们有的不吃不喝,禁食祷告;
有的跪地爬行,认罪忏悔;
还有的直接代行上帝职权,给人定罪,开始谋害他人。
而没有加入这些邪教的人,就会被当作异教徒。
无奈之下,女主和伊莎盖尔被迫参加到邪教仪式中,和所有人一起,脸上涂抹上油彩,跳舞狂欢,进行不可描述的大型群交……
在这之后,伊莎盖尔生下了一名男婴,但等待这位新生儿的却是末日——伊莎盖尔最终因精神崩溃杀死了孩子,并随后自杀。
而飞船上的人大多也像她一样,已经完全失去希望,在宗教狂热之后就变得精神麻木,只能慢慢走向灭亡。
随后,时间跨度慢慢拉长,在第24年,飞船上能源枯竭,食物稀缺,已经只剩下十几个人。
在失去人造光源后,他们的眼睛已经退化,变成了盲人。
再之后,时间直接跳过了500万年。
毫无生机的安尼亚拉号,此时仍孤零零地飘荡在距离地球587光年的天琴座。
画面中的飞船已经很难看清,在巨大恒星照耀下,犹如沧海一粟。
整部影片所呈现的质感,正是这种孤独、渺小、深邃和无助。
这是创作者对人类宿命的一种悲观预言。
当地球资源枯竭后,坐以待毙和飞向宇宙,是留给人类的唯二选择,前者生存机会渺茫,后者则将面临浩瀚宇宙的未知风险。
本片就是以一艘飞船的生命历程,预演了人类星际旅途的一种可能。
其实,刘慈欣在《三体》和《流浪地球》里,也都描绘过像安尼亚拉号这样的星舰文明。
在脱离地球母星、进入茫茫太空后,人类在身体、心理、精神、情绪、认知等各方面经历的剧变,都极易导致人的崩溃。
在《流浪地球》中,刘慈欣曾这样写道,“希望,是这个年代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本片可以说是对这句话的完美写照。
在极端环境中,人的精神会迸发出强大的能量,一旦失去这种精神支撑,没有了生存的希望和求生意志,人的身体机能和精神状态都会慢慢退化,文明也很快便会随之倒退。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本片也可以说是一曲人类文明演进的末世悲歌。
压抑与绝望贯穿始终,巨大的飞船既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象征,也是宇宙蔑视人类的明证——
在宇宙维度的无垠深空里,飞船就像一具滑向黑暗的棺材,渺小、孤寂、冰冷……
空间的广度与时间的长度,是人类永远无法征服的存在。它们既能孕育生命,滋养文明,也能扼杀生命,抛弃文明。
影片的最后,飞船从天琴座的“超级地球”开普勒-62e旁边幽幽略过,一个死寂的人造飞船,与一个不知是否有生命存在的类地行星擦肩而过。
这样的情景,不得不说令人无比震撼。
但回过头来,也让人再次感到警醒——
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就是我们居住的地球。但愿我们还能亡羊补牢,保护好它,不用走到被这位滋养了万物的母亲所抛弃的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