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目标学习(三)
已经探讨了关于“目标”和“认清现实”的内容,今天分析一个案例,来看看这两点怎么在现实中指导我们学习。
案例:减肥
场景:春节刚刚结束,万物生发。
目标:在2017年底前,减肥5公斤。检验:最后2个月(11、12月)的晚饭后平均体重在62公斤以内。
以我不成熟经验,接下来的情形一般都是这样的:
打量着新年伊始给自己竖这面旗帜,踌躇满志,壮怀激烈,仿佛已经看到一年后的好身材,以后再也不用对着试衣间的镜子苦恼了,滚蛋吧,啤酒肚。马上开始行动,常言告诉我们:减肥无非两件事,迈开腿,管住嘴。为了监督自己,我打算办一张健身卡,找个私教,以后我们每周要去3到4次健身房,早饭要多吃,晚饭减半,不吃主食。
第一个月,一周可以去5次以上的健身房,我要举铁、我要跑步,我要仰卧起坐..........,每次运动结束都感觉小宇宙在燃烧,肌肉酸痛算什么,苦点累点算什么,我要八块腹肌............,
第二个月,一周还可以去3到4次,有些倦怠了,怎么秤上的数字总是纹丝不动???运动感觉好累啊,已经节食一个月了,作为一个吃货,难道不应该奖励一下自己吗??运动结束后,吃个宵夜,完美。
第三个月,可以坚持每周去一次健身房。节食?咱们不聊这个问题..........
然后,然后,然后由于工作太忙,减肥的计划就正式决定延后执行了。等下一春天吧,哎,我的八块腹肌..........
说老实话,“不了了之”,不算最差的结局(真心不是安慰自己)。圈里有个小伙伴,因为暴力跑步,四个月不到,把自己的半月板给磨坏了,以后就基本不能跑步了;还有小伙伴,过量的不正确的仰卧起做,不小心伤了腰.........,哎,减肥真心不容易啊。
迭代版本:
先思考目标:这个目标其实已经很具体了,而且有明确的验证标准。但是问题是忽略了一些前提和根本,即:健康和安全。减肥本质上是一个浅层目标或者一个过程,探究背后更深层的目标其实是健康的体魄或好看的身材。肯定没有人期望,一年以后体重减轻了,但是很遗憾“半月板”也弄坏了。如果以健康的体魄或者好看的身材为目标,减肥就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维度,或是一个中继过程,那么,我们在减肥的过程中就要避免会损害健康的行为。
目标调整:在保证不受伤、保持健康的情况下,到2017年底,减肥5公斤。
检验调整:最后2个月(11、12月)的晚饭后平均体重在60-62公斤范围,并且不能有任何的运动伤害和饮食伤害。
下面我们来通过找信息,来认清“减肥”的现实:把减肥拆为“肥”和“减”,先对付“肥”。
首先,来认识什么是肥胖?怎么衡量?
知识点:肥胖是一种病。
依据:
1、在2013年会上,美国医学会(AMA)表决通过了题为“肥胖是一种疾病”的第420号提案。该提案认为:“肥胖是一种涉及多重病理生理学因素的疾病状态”,并强调“需要一系列干预方案的出台来改进肥胖的治疗和预防”。
2、2014年5月16日,在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协会第23届科学年会(AACE2014)上,AACE和美国内分泌学会(ACE)联合发布肥胖诊断和管理的新“框架”,提出肥胖诊断定义应从“以体质指数(BMI)为中心”转变为“以肥胖相关并发症为中心”。
肥胖相关并发症包括:代谢综合征,糖尿病前期,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多囊卵巢综合征,睡眠呼吸暂停,骨关节炎,胃食管返流并,残疾/不能运动。
所有人群可分为5个阶段:
- 正常体重(BMI < 25 kg/m2 )
- 超重( BMI 25~29.9 kg/m2 ,无肥胖相关并发症)
- 肥胖 0级(BMI≥30 kg/m2,无肥胖相关并发症)
- 肥胖 1级(BMI≥25 kg/m2*,至少存在1种轻度至中度肥胖相关并发症)
- 肥胖 2级(BMI≥25 kg/m2*,至少存在1种重度肥胖相关并发症)
推荐的治疗手段包括:
肥胖 0级:改变生活方式
肥胖 1级:强化生活方式和行为干预治疗,使用或不使用药物
肥胖 2级:强化生活方式和行为干预治疗,药物治疗,可考虑减重手术
注1:肥胖1级和肥胖2级不是我们讨论的范围。
注2:上述标准的指定主要是依据美国的事实和数据。
第二、对标:我的情况怎么样???
由于BMI指标本身有些简单粗暴,所以可以通过观察以下指标来做个补充:
1、腰臀比。亚洲人的经验值是男性应小于0.9,女性应小于0.8。
2、体脂率。体脂肪率是比较精确的测量指标,要用专业仪器来测量,测出的值男性超过20%为轻度肥胖,超过25%为中度肥胖,超过30%为中度肥胖;女性超过30%为轻度肥胖,超过35%为中度肥胖,超过40为中度肥胖。
第三、归因分析:为什么会肥胖?
答:原因非常复杂,无法简单归因。
1、基因。经查已经发现的“肥胖基因”:FOT基因、MC4R、TMEM18, KCTD15, GNPDA2, SH2B1, MTCH2, 和NEGR1。据说:父母双方体重正常的情况下,孩子肥胖的几率只有10%;而父母的其中一方肥胖的话,几率为30%~50%:而父母双方都肥胖的话,孩子肥胖的几率达到60%~80%。
2、饮食。肥胖是脂肪在身体不同部位的堆积,而脂肪的产生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摄入量>>消耗量,那么吃太多、高糖、高脂膳食,再加上运动不足是一个重要因素。
3、肠道菌群。一个则有趣的旧闻:2012年,中国学者报道了第一个肥胖致病菌的例子。他们为一位26岁,175千克的极端肥胖志愿者,设计了一套营养干预方案。志愿者其在9周后减重30公斤,血糖、血脂、血压基本回归正常范围。14周后,一共减重51.4公斤,而且主要代谢指标都恢复正常。干预前,志愿者肠道内有一种细菌特别多,占到总量的30%。但是,干预4周后就降到0.5%以下。经过DNA测序,确认这些细菌主要是阴沟肠杆菌,并分离了一个代表菌株,命名为B29。
4、心理因素。多吃是本能,本质上这是身体在给自己存储能量,为挨饿的时候做准备,但是在食物如此充裕的今天,这种本能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一种负累。所以,大家都有做吃货的潜质啊,大家吃东西的时候有没有体会那种让人幸福的满足感??
还有很多因素:比如熬夜、失恋、开心、不开心等等因素。
今天先到这里,咱们明天继续。
互动思考题:
1、为什么通常减肥很难成功?
2、怎么获得有效的信息?
2、可能导致肥胖的因素有那么多,怎么赋予每个因素的权重呢??怎么判断自己肥胖的原因呢??引申一下生活中面临的说书场景都是类似的,形成原因很多,无法简单归因,那么怎么给众多的因素的重要程度排序或这分别关键因素是一个重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