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61)
2024-01-24 本文已影响0人
一阅
“你们从小不愁吃不愁穿,到底还有什么不满意的?”面对孩子的厌学、焦虑、孤独等心理问题,一些家长总会这样抱怨。家长对孩子的物质化,其实可以从话中反映出来。在他们眼里,只需要给孩子提供物质保障,而忽视了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也有精神和情感方面的需求。
事实上,相比父辈,这一代青少年确实没有物质上的短缺,但他们要面对的社会和时代更加复杂,对生命获得感和意义感有更多的需求,心灵上的焦虑和压力也要比父辈强得多。遗憾的是,不少父母却在无意识中剥夺了他们对生命意义和内在心灵探索的权利。
人生的意义是对人生价值合理性进行反思与体验,如为什么要考大学、工作等。当这种反思得到的是种否定性的体验时,就会产生“无意义”“荒谬”等感觉。而由于社会竞争的激烈和功利主义的价值导向,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家长都对孩子施加了巨大的课业压力。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一些孩子从小就开始背负小升初、奥数、才艺竞争的压力,缺乏父母的理解。与此同时,一些家长却抱着“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想法,容不得孩子受一点挫折和批评。
苏格拉底说:“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过。”对生命意义的追寻,谁都代替不了,只有让孩子自己去经历。
磨难是生活的一部分,不要想着把最好的都给孩子,因为这恰恰是在剥夺他们生活的权利,是违背人性的。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的氛围,把生活还给孩子,需要全社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