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美食
前天回武鸣摘果。因为要经过县城,所以我想回来的时候顺道去街上买些以前常吃而如今很少吃到的地道家乡美食。
武鸣如今是广西南宁首府的一个城区,但是远离南宁的其它城区四十多公里,不像是南宁市区,更像是一个卫星城。这里生活的大多数是壮族人,有着自己的语言,还有不同于汉族的民族文化,当然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美食。
三月三是很多外地人认识壮族文化的一个窗口,很多外地人就是从这个节日知道壮族的一道道美食的。诸如五色糯米饭、猪肉粽子、糯米糍粑、糯米馍馍、猪笼拱等等。
以前物资匮乏的时候,这些美食得等到过年过节才能吃到,可现在不一样,街上随时都有这些食物在卖,只要花不多的价钱,就可以随时吃到。特别是做为壮族自治区首府的南宁,街上更是到处都有这样的美食。但因为这里齐聚了各个县的人群,各个县的美食作法又有一些差异,口感自然不尽相同。所以要吃到地道的家乡美食,还得是回到本县的街圩买的才够正宗。
我最想吃的是家乡的糯米馍馍。这道美食在别的地方很少能吃到,即便是首府南宁。因为大多数的县城在糯米馍馍里放的馅料是花生芝麻糖馅,而我们那里的馍馍里面放的却是莲藕豆腐皮猪肉馅。
以前我妈妈在过节时常做的就是这种糯米馍馍。
做糯米馍需要在前一天用水泡好糯米,然后再拿去磨米坊让人磨成粉。这样的水磨糯米粉又比干磨的糯米粉口感更细腻顺滑。磨好的糯米粉加入一定比例的碱水,拿来像揉面团一样不断揉搓捶打,让其更筯道绵密。
糯米馍的馅料大多采用新鲜的莲藕或者甜豆角、油炸过的豆腐皮、半肥瘦的猪肉。先将它们全部切碎,再加上葱姜蒜末,一点花生油,少许酱油,一同混合在炒菜锅里炒香炒熟。然后再像做包子一样把馅料包进糯米皮中,包成一个圆滑的形状,这时放进开水里煮,或者上蒸笼蒸熟就可以了。
看着貌似简单,但我亲自上手做却总做不好。不是皮太厚,就是不够筯道软糯;不是容易露馅就是馅料味道差强人意。总之并不是人人都能轻易做成好吃又好看的糯米馍馍的。
而我妈做的糯米馍馍总是个大皮薄馅足。一口咬下去,外皮软软糯糯,里料咸香流油,是我最喜欢的味道。也是我童年记忆中一道挥之不去的绕梁奇香。我想因为那是妈妈做的,是天底下最最特别的味道。
还有一道美食是“猪笼拱”。我不知道这个名字是从何得来。听到这个名字的人,除了我们县城的人,估计到别的地方是听不懂是什么东西的。就算是上网查找,AI机器人也不知道。其实这也是我们壮族的一道美食。有些地方叫狼棒(榔棒),有些地方叫龙棒。就是在猪肠里塞着花生糯米和猪血做成的猪血肠。
据称,东北的猪血肠也是十分出名,但他们的做法和我们南方的做法又不一样。我最爱吃的还是加了糯米和花生碎的,也就是我们县城称之为“猪笼拱”的猪血肠。它的馅料经过炒制,那口感是咸香软糯又带着些许的颗粒感,越嚼越有味道。我一个人可以吃得半斤左右。
当然还有粽子,这是以前壮族人只有过年才能吃到的美食。现在广西满大街的早餐店都可以吃得到。就是用粽子叶包住了糯米猪肉绿豆板栗做成的。样式与北方的端午粽是不一样的。
我们壮族人的棕子一般是中间隆起,两边较扁的长圆体。有些地方做得特别大,像枕头一样,一个得有十几斤,也叫枕头粽。以前我妈妈也爱把粽子做大,一个有三四斤,虽然不比那枕头粽大,但在我们那里,也是够大的了。
我想那是因为大粽做起来效率更高的缘故罢。当然也是因为那年月的人过年才吃一次粽子,每开一个粽子都是全家人吃,所以做得越大越好。而现在的人们常常是各吃各的,小粽子的份量也就足够了。再说以前在农村是用大锅煮,现在的人们大都用小锅,也装不下那么大的粽子了吧。
至于五色糯米饭,那是三月三壮族人家才会做的,毕竟那些纯植物的颜料只有那个时候才是最好的吧。这个是我们壮族节日里最经常大书特书的一道美食,在这里我就不多做介绍了。
话说摘完果回到县城。路过外环旁边的一个农贸市场时,我们停下来吃午饭。正好就看到了专做馍馍的店,还有好几家卖“猪笼拱”的。我一口气买了好多。小宝问我,为什么一下子要买这么多。我说,那是因为妈妈喜欢吃呀。这里是妈妈的家乡,以前妈妈就是吃这些美食长大的,对这些食物有特别的偏爱。
我知道他并不能理解此时我的心情。又补充道,等你长大后,远离家乡去上学,去工作,偶尔回一次老家,你也会跟我一样,总是想着要吃很多的家乡美食。看到他似懂非懂的样子,我心里暗想,等你长大你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