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别怕,也许你离优秀只差一点点
01
去年冬天,参加一个好友的婚礼。到达火车站, 离出发时间尚早,便打算买本杂志打发时间。
这个火车站是个小站,只有两个流动的书摊。卖书的是一男一女,男的瘦瘦的,大约50多岁,女的有些胖,也并不年轻。从我进站,这位妇女便一直走动,嘴里不停地喊着:“最新的杂志、报纸,快来买哟!”男人呢,却一直守在一个地方,不说话。
奇怪的是,很多人都向男人那边去买。我心想探个究竟,便也跟着人流来到了男人身边,买了一本《读者》。
我付完钱后,男人问我:“姑娘,你去哪里?你的车次是多少啊?”我把票拿出来让他看了看。他接着告诉我:“姑娘,你这车该去第三候车室等车,不过它经常晚点,第三候车室在那儿(他用手给我指了指),不过那里比较冷,你可以先去旁边的书店坐一会儿,暖和暖和。”
我听了心里顿时有一股暖流在涌动,我转身离开时,听见他在询问下一个顾客的车次。坐在书店里,我时不时地向这个男人张望,他总是不慌不忙,微笑着和顾客交谈,而那位妇女也一直声嘶力竭地喊着,但是买她杂志的人并不多。
我想她大概并不知道为什么大家都愿意去买竞争对手的杂志吧。是因为这个男的比她多做了一点,他把这个火车站的车次及候车室都铭记于心,在赚顾客钱的同时,也给顾客带来了温暖。
02
大三实习时,我在一个乡镇中学担任语文教师。学校每个月都会进行月考,即使我很努力地备课、讲课、批改作业,我教的成绩都不如我的师傅朱老师。
我向她请教经验,她让我听了她一次课。那是一堂习题课,朱老师基本上不自己讲,全是让学生自己回答每种题型的解题思路、答案,她再进行点评和补充,课堂气氛活跃、热烈。
让我奇怪的是,我们班的学生都不爱主动回答问题,即使我点名让学生回答,学生站起来大部分也都是回答两个字:“不会”,而朱老师的学生回答问题积极,而且所点名回答的学生都能答得很好。
课后,我把我的疑问反映给朱老师。朱老师莞尔一笑,给了我一个作业记录本。原来每道题学生答得怎么样,谁答得好,谁答得差,她都记得清清楚楚。所以,在提问每种题型时,她知道假如没有人主动站起来回答时,该点谁的名。
朱老师说,一开始她也跟我有同样的困惑,为了让那些“会而不答”的学生回答问题,她便想了这个主意。结果效果显著,不久之后,学生都发现了老师的“法宝”,与其等着老师点名,不如毛遂自荐,课堂气氛越来越好,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
听后,我不得不对朱老师投去赞赏的目光。同样是教学,面对同样不爱回答问题、羞于启齿的学生,我通过开班会、写批语、多鼓励等多种方式都没有解决,而朱老师的一个作业记录本便解决了。看来,在教学上,多走一步路,多写一句话有时就能起到四两拔千斤的作用啊。
03
前段时间,朋友圈被清华大学刷屏了,原因是清华大学给自主招生的落选者写了一封超暖的回信。信中写到:“人生的路口有很多,无论自主选拔,还是高考,都只是其中一个……未来的选择还有很多。曾经无悔地奋斗过,没有因为成就而冲昏头脑,没有因为挫败而一蹶不振,这就是这段岁月给我们最好的礼物。”
其实信的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大家为成功者欢呼时,清华大学考虑到了那些“暂时失败”的落选者。这一举动是其他各个大学所没有想到的,它不但温暖了千千万万的学子,更给清华加了分,使清华成为名副其实的一流大学。
04
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有时候,我们真的觉得自己尽了力,拼了命,用了心,可是,还是会与成功擦肩而过,还是不能被评为“最优秀”的那一个,还是距离成功的彼岸有一步之遥。我们捶胸顿足,我们质问苍天,我们心有不甘但又无可奈何,这时我们也许会放弃、会绝望、会抑郁。
可是,亲爱的,你有没有真正的反思过为什么我们总是不如别人呢?
有时,不是我们天生不够聪明,也并不是我们不够努力,而是我们在做事情时,没有别人想得多,想得远,想得全,想得深。所以,在做每一件事情时,我们也不妨也多想一些,多坚持一段时间,多付出一些汗水,就像有句话说的一样:“幸运之神的降临,往往只是因为多看了一眼,多想了一下,多走了一步。”
所以,不要让“差一点”成为你的遗憾,更不要由此停滞不前,正如一首歌所唱:“流过泪也坚强 ,也许只差一点力量,齐心协力改变风雨天气,看见晴朗。”
最后,愿我们都能得到幸运之神的眷顾,与成功相拥,与梦想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