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步骤,三个方法:我是如何用一天的时间精读完一本书的
最近,我在樊登读书上学习作家张萌的高效能习惯课程,刚好朋友雪芹手上有张萌在2020年出版的一本新书《让你的时间更有价值》,便借来读一读。我读书一向比较快,最近也在践行一些学习方法,有一点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便想挑战一下能否用一天的时间完成一本书的精读。于是有了昨天的阅读实践,也许我的阅读实践也并不没有达到精读的标准,但自己觉得效果尚可。

读书的方式和类型很多,有泛读、精读、通读、跳读、速读、略读,等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阅读习惯,不同的书籍适合不同的阅读方式。
既然选择精读,那就不能囫囵吞枣,不能浅尝辄止,除了要对中心思想、框架结构、主要观点基本掌握,还要掌握书中的重要的细节内容。
掌握的含义是要能将学习的内容比较完整、准确地输出。
完成一天挑战一本书的阅读,我并没有设置严格的时间标准,隐约感觉8个小时之内能完成。实践证明,昨天一天,除了完成这本书的阅读,我还干了其他一些事,顺便带了孩子。
接下来,浓墨重笔讲一讲我具体是怎么读的。阅读本书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一、读前浏览,心中有数。
1.了解作者
先了解作者的基本信息和写作背景,可以在网上查阅,也可以翻阅前言和后记,一般都有所涉及或交代。这个工作,我在学张萌的培训课程就已经做了。这样做便于我们理解作者的价值观、表达方式、有关案例和其他细节。
2.摘抄目录
我读任何一本书,或上培训课程,在做笔记的时候首先都会先摘抄目录。再差劲的一本书,其目录都一定是经过认真架构和打磨的,目录就是书的大纲,能比较显眼地反映书的框架结构。
在摘抄目录的同时翻阅一下相应章节的内容,在头脑里大致画一幅框架结构图。这个工作一般30分钟内完成。
有些书的目录分级比较细,甚至拥有四级目录,抄写一二级即可。

二、逐章学习,各个击破。
抄完目录便开始对章节内容进行逐一学习。这个步骤我分成了三小步来走。
1.通读章节
原来读书的时候,老师在上面讲,我们在下面记,一节课下来写得密密麻麻,我的笔记还算比较工整美观,但关上本子就不知道老师讲了些什么。这个问题其实在学生中很常见,这就是低效勤奋的表现,过程很丰满,结果很骨感。
笔记重不重要,答案是肯定的,但什么时候记,怎么记,记了怎么复习,大有讲究。
对章节内容进行第一遍学习时我习惯不做笔记,但要保持精力高度集中。
因为我的阅读速度一向比较快,逐字逐句看一章也不会花太多时间,昨天卡着时间读,40分钟能完成一章的阅读。
这里有个前提,书籍讲述的内容不要太难,当然,什么是难,这是个相对概念,一般来说,学术词汇比较多,表述比较晦涩,长句多,理解起来就有一定难度。比如,我们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通常情况下是不可能有这个速度的。本书虽然有一些理论化比较强的概念,总体上说比较通俗易懂。
逐字逐句通读完一章后,在草稿本上写下本章节大致讲的内容。我是用图示的方式画框架结构,简易的章节能画出60%左右的框架结构,难一点的内容就能难再现。(第一次复习)
2.运用康奈尔笔记法再次细读。
接下来,比较细地逐字逐句地阅读相应的章节内容,并将主要的内容抄写在康奈尔笔记本上(我自己做的)。
康奈尔笔记法是目前被广泛运用、并被评价为最有效的笔记方法。它包括三个部分,如下图,分别是大纲、主要内容、总结。
首先写下大纲(要点或提示),然后记下主体内容,写完一章后不看大纲和主体内容,自己写总结。(第二次复习)

需要注意的是,主体内容除了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把讲述的要点记下,还可以把有价值的句子、案例、方法记下来,可用其他颜色的笔进行标注。在写总结的时候,我习惯用自己的话将本章节要点重新表述一次。

3.利用思维导图再现章节内容。
每个章节学完之后,我会画思维导图再现学习的内容。我并没有专门学过思维导图,自己的做法不过是用形状图和线条将阅读内容的框架结构展示出来即可。
我一般会在草稿纸上先打两遍草稿,待自己已经完全掌握本章节的主要框架内容之后再将思维导图画在康奈尔笔记之后。我画得比较简单,也比较快,这个步骤不会超过15分钟。(第三次复习)

应该说,对章节内容的逐一学习和做笔记是学习整本书的核心步骤,这个步骤要求高度专注,我在学习的过程中设置了番茄闹钟,以25分钟为单位,连续完成两个番茄闹钟才去处理一些其他事情,我会提前跟孩子沟通好。
我读的这本书是六章,运用康奈尔笔记法做了16页的笔记,画了7幅思维导图(其中一幅是总的框架结构图),一共做了22页的笔记,草稿纸15张。
三、打破重构,生成体系。
书读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即使生产了几十张笔记和草稿纸,还有一个对书籍进行打破-重构的重要环节。
并不是每本书的框架结构都需要打破,有些书的框架结构本身就非常完整,自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但本书需要打破,重构。
本书对我而言具有比较大的阅读价值,作者提出一些很好的切实可行的理念和方法,但仍给我一种拼凑的感觉,章节与章节之间并没有密切的逻辑关联,难成完整体系。这种情况下便需要用一幅总的思维导图来重构我所理解和接受的框架体系。(第四次复习)
本书共有六章,按理说应该是六个部分,我通过“打破-分解-整合”的方法将书的主要内容归纳为围绕中心主题的四个方面,即目标、核心抓手、加速器、助力系统,并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做一来加深对书籍内容的记忆和掌握,二来加进自己的理解,赋予自己的解读,容易纳入自己的知识系统。

四、持续输出,真正掌握
最后一步,是通过讲授和写作将学习的内容持续输出,在输出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刻理解和掌握。
模拟讲授这个方法已经被运用了很多次,可谓屡试不爽,其也是费曼学习法的核心所在。
费曼学习法,又称为快读学习法,是诺贝尔获奖者费曼提出来的学习方法,也是被世人公认为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包括三个步骤:1、确立学习目标;2、用自己的语言组织所学内容并书面反映;3、像教师讲课那样讲解所理解和掌握的知识;4、纠错再学,直到搞懂;5、回顾和精简。
作者在本书(《让你的时间更有价值》)中也提出一个概念,学会的最高标准是会教,会教的标准就是有人愿意为你的输出(讲授)买单。作者还提出,反复输出是巩固新知的最佳途径。这一理念和方法与费曼学习法有异曲同工之处。
我在讲的时候一般借助三个工具,一是录音,用手机进行录音,录完之后再复盘就知道哪些地方卡壳,哪些知识没有掌握;二是看着画的总的思维导图来讲;三是设闹钟,将时间控制在一个小时之内。
讲过了之后会才发现,为什么要说会教才是学习的最高标准,即使每个章节逐一学习,运用康奈尔笔记做了很详细和比较科学的笔记,甚至画了总的框架结构(思维导图),对一些内容的理解仍然不透彻,把握不到位。
输出的有效方式不仅包括讲述,还包括写作和实践。比如,我现在正在做的这件事就是写作,就是阅读后的输出。学完之后结合自己的理解把学习的有关内容写下来,再结合讲述,知识就更容易实现有效的内化。
当然,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实践,通过知识指导行为。知识要在实践行为中外化出来,才能说真的实现习得。
讲了这么多,我再归纳总结一下快速有效地实现精读需要把握的几个注意点:
1.只有能产生结果的读书才是有效的读书。这里的结果就是有价值的新知。大部分的书都以传授知识为目的。所谓的见识、思想、方法无不以一定的知识形态呈现。如果关上一本书,刚开始还有些印象,但随着时间流逝,仅有的印象也流逝走了,那这样的读书是低效的,没有价值的。
2.读书要利用科学的方法。在上文中所提及的读书种种,基本上都是方法论层面的表现,比如康奈尔笔记法,预习法,费曼学习法,还有刻意练习法。刻意练习法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方法,来源于埃里克森的刻意练习,强调目标、专注、精进。这几个方法是可以融会贯通的。
大家可能注意到了,我备注了4次复习,复习就是强化记忆,深化理解,纠错的过程,复习一定要设置在初次阅读的闭环中,而不能说等几天再去复习,且不说我们一般没有及时复习的习惯,就算及时复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3.读书的最终目的是知识指导实践。我们既要强调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将知识内化,更要常读常新,随时翻阅笔记,不要让所学的新知在大脑沉睡,要让知识为实践服务。
阅读本书,我是为了挑战自己,看能否用一天的时间完成阅读,学习效果尚可,但并不表示以后就可将此书束之高阁,也不建议纯粹为了追求速度进行阅读。有些书要反复读,往深读,仔细咀嚼,味道才能出来,才能深刻理解和掌握。
以上实践仅为个人经历,不代表适用于每个人,但有些经典的方法得以广泛应用,有其独特的价值,可借鉴之。
最近调整作息时间,比原来早起2-3个小时,利用早起的这段时间读书、写作,拥有前所未有的获得感。
人生一世,或行走天涯,或书中泛舟,或呼朋唤友,都是乐事,找到一些自己喜欢的方式,让自己的生命在时光的流逝中保存价值、绽放光彩,是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