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散文散文散文随笔专题投稿

遇见《中国文化的沉思与重建》

2018-09-22  本文已影响69人  水木心艺

        一次晨练之后去餐厅的路上,遇见一位陌生人,我注意到他的原因是因为他具备颇为完美的学者风范,儒雅帅气,头发挺黑,浓眉,眼睛炯炯有神,似乎是刚毕业的博士,但是又比刚毕业的博士显得老成些,我想可能是我们学校刚引进的博士后吧。

        餐后回到办公室,不一会得知学校返聘了一位刚退休的在全国还挺知名的哲学教授,毕业于北大,对西哲和中哲都有研究,后来主要转向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然后,我就在我的隔壁办公室见到了这位教授。非常讶异的是,这位老师就是早餐前遇到的我还认为是博士后的那位陌生人。我内心讶异不已,一个60岁的人被我看作是30多,顶多近40的人,应该不能说是我的判断力太差,而是这位老师实在是温文尔雅,神采奕奕。后来,随着听老师的课,我更加认为这位老师的状态是哲学熏陶出来的,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这也是我非常推崇哲学的原因,因为哲学,或者说圣贤书是可以改变人的内在和外在的。

        一次,餐后回办公室的路上,就是在第一次遇见哲学老师的地方,王老师说:思想要和时代联系起来,如果思想仅局限于自己的狭隘的体验,就没有太大的意义。不久有一天,看到还在盛夏季节中,就有落叶飘落,我忽然有点伤感,写了一首诗,不过写完后,我忽然想起老师的话,觉得这大概就是属于小我层面的意义吧。后来我多次回忆起老师的这个观点,尤其是后来在读到一些书籍的时候,就会想到这个观点,于是能够从新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受益匪浅。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很令我困惑,因为我一直认为我从中获益颇多。可是,为什么也有很多有学问的人痛恨之呢?后来看到江山老师的《中国文化的沉思与重建》这本书,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记得当时看《西方的没落》的时候,才翻了十来页,就震撼不已,心想,原来西方有这么出色的哲学家。有一次,我为了商法课程的占座,提前了1个小时走进了教室,没想到那个教室有课,是江山老师正在讲《中国法理念》。后来接连听了几周课之后,我心想,原来中国也有和斯宾格勒一样出色的哲学家,有一次无意中在图书馆看到了江老师的几本著作《法的自然精神导论》,《互助与自足》等,我心里更加对中国文化有信心了,中国语境中能够诞生更加优秀的思想家。

        正如江山老师在书中认为,根据某种理论逻辑,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都是有过错或危机的,只是内涵不同而已。中国文化的危机害及当代国人,西方文化的危机则害及全人类及地球生态体系。故中国文化的重建不能满足于追赶西方文化,而应超越中西文化,实现人类文化的同构。中国文化的重建即是纠正价值导向的误导,补足文化结构的缺层,以及弘扬其不朽内涵。中国文化当由复合多维的价值导向,替代一元单向的价值导向,用自性、自由、民主、法治、资本、科技、道德充实功利,用功利淡化政治,用功利调节理想,用理性自足功利,用真念诱导理性。

        本书极力区分小功利解释体系的文化、政治化的文化与儒家文化的差别;也区分伦理道德化的小道儒家文化,与超越人类、超越时空之大道的儒家文化的差别。认为中国文化之不朽价值和理论意涵,只在以50岁后的孔子为代表的大道儒学之中,这就是儒家的“成天”之学。

        中国文化的缺憾是体说相化,道德的理想化和文化的政治化;西方文化的缺憾是相说体化和文化的功利化。《人类简史》尤瓦尔•赫拉利认为,智人之所以能够崛起成为地球的主宰者,主要原因在于其具备了虚构故事的能力。然而,在当前这样一个分化的世界,我们对旧故事已失去信心,对新故事亦远未达成共识。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每一个时代都适合这句话。其实,每一个时代都是最好的时代。不要遗憾自己没有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因为每一个时代都是最好的平台,都能都成就你想成就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