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人的纽约
转眼就到三月末了。时间走得很快,世界变化更大。昨天站在第五大道附近远观帝国大厦地球一小时熄灯,回想着三年前在大厦顶层看曼哈顿车水马龙,一年前在外滩巧遇震旦大厦打出地球一小时的字样,心境是真的大有不同了。今天一早沿着三年前走过的路倒着往回走,经百老汇大街到华尔街,到Max秃头男人巧克力店,再到二手书店,一路细想这三年的改变,我发现我不再讨厌纽约了。
翻出三年前的日记,日记里毅然决然地说不喜欢纽约,不喜欢摩天大楼下是贫民窟的反差,不喜欢忙忙碌碌而没有归属感,不喜欢避不开的天生喧嚣,更不喜欢那种因害怕地铁过站而产生的焦心和忧虑。可这次来纽约,我觉得我可以接受它了。纽约的地铁依然不是都会报站名,上东区和下西区还是有很多破败的街道,帝国大厦顶端雷打不动地高处不胜寒,但是我感受到了这个城市对梦想的尊重和对生活百态的包容。听UN官员友善的帮助和建议,和老朋友插科打诨,和Uber、地铁上遇见的陌生人聊天,在咖啡厅呆一下午听邻座讨论工作和作业,去中央公园晨跑,在华盛顿广场看各类行为艺术表演……这次我体验到纽约实在的生活了。曼哈顿岛上大部分都是外来人,或多或少都是受助于他人而来到这里,所以他们愿意倾听,愿意拔手相助。这一次,我发现纽约变可爱了。
那天和S师姐聊天,她问我为什么不考虑毕业后留下来。我说担心自己受不了这里的生活。她很惊讶,因为她觉得我性格里其实有一种包容的张力。后来我问自己,你为什么不想留下呢?害怕独处异乡的孤独寂寞?不喜欢自己的合法性被一纸签证定义?不想有很大经济压力?是,又不是……那么我为什么想回去呢?因为奖学金的合同限制?因为朋友和家人?因为国内可以十二点出去撸串喝啤酒的夜生活?因为爱国情怀?是,又不是……在一系列自我拷问之后,又一个曾以为是毅然而然的决定经不起推敲了。
或许这就是经历带给一个人的成长吧。过去的自以为是、毅然决然总是在不断地被推翻。《巨流河》里曾有一句类似的话,二十岁的年华里,三五年就是一生一世。瞬息万变的世界让“有选择”变得太容易了,也让“做选择”变得更难了。这两周我一直在想着要不要从MPP转成MSESP。 在问了一些朋友和师兄师姐的意见之后,我选择再给自己一周的时间去听更多圈内人的故事。这次DC和NYC之行,我有幸接触到了NGO和UN能源和环境领域的政策专家,听着他们的故事,我忽然又有了一种追梦的冲动。一周下来,我感觉自己身处前所未有的变化旋涡之中。无数力量——关于经济现实、理想主义、兴趣爱好、知识建构,在大脑里飞速碰撞,相互拉扯,形成一种如鲠在喉的压迫感。今天在华尔街看到Fearless Girl的雕塑,看到旁边一起合照的小女孩一抿嘴,满脸洋溢着自信的笑。那是一种最纯真的无知而无畏,让我热血沸腾地感动。
E.B.怀特在《这就是纽约》中提到过“三个人”的纽约——本地人、通勤者和移居者——每个人都像拥抱初恋一样,心情激荡地拥抱纽约;每个人都以探险者的好奇目光打量纽约;每个人发出的光和热都胜过爱迪生联合公司。从下城到上城的那三五英里确实够环绕地球三圈了。我希望这次的选择不是因为习惯了变化而不安于现状,也希望自己会有勇气承担这个决定带来的任何后果。
2017年3月27日 于纽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