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然~金刚藏群开示2017.12.06

2017-12-06  本文已影响0人  弦_8894

佛理,需要领悟,不需要揣摩。领悟又不能不靠意识,却可以借助意识顿然醒悟。因为,佛理是智慧相,当然不离本性。倘若揣摩,因揣摩而出的东西就是知见,不离生死。凡修道者,应当如此而修。

佛性的作用表现在物质,但物质不是真性,虽有功能也非真性。所以,修道人不应取于相不应不取於相。

不取于相,因相无常;不是不取於相,是因为相是智慧用,因缘所致,所以不应取於相不是不取。

譬如:猴子口渴,需要饮水。饮水解渴,但解不了心渴。

人心时常变化,不是不变。但懂得变化非真心就是真性不变。

这就像知道云彩到处飘动,不是不去欣赏。因为无常虽然带给我们苦受,但不是不用。

若知无常是苦,不是因为无常带给你苦,其真实义是让你妄念熄灭,非无常是苦。倘若不解其中的佛义,就会产生我见,时常争论反成苦受。

譬如:井底之蛙,就是这样。以为自己懂得很多,实际上是我见作用泛滥成空罢了。

修道之人不同世人,因世人六根放逸不能觉知,即便觉知不能守恒,所以不同世人。

不要知道什么是觉,因为即便知道也成妄知。

狼有狼窝,狗有狗窝。狗若进入狼窝,如同扑火。狼进狗窝如同免费午餐。同样,修道之人不应放逸六根,然能达到不放逸,即便贪欲於内而生,也是资粮。

不放逸之所以是不放逸,不在六根是否安止就是不放逸,而在调伏六根趋于安止即是令其心趋向寂静,所以是名不放逸。所谓寂静即如实知如实见亦。

如实知,即知世事无常,无常缘起于心。如实见,即见于世事无常虽来自心,然而此心不定不应粘连。不粘连即不应舍。因不粘连所以有所舍即是粘连,有所空住。

寂静,是个好东西啊。寂,深达实相方可达寂,故名大寂;静者虚无,虚无之体无相无形,故名大虚。

倘若有人言:我什么都不在乎,我什么都不执著,即是有所空住,还是有。

修道之人应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因说来自真性,所以能够做到。倘若说来自虚心即我见,当然做不到了。

弟子:师父,我下午问了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我们3、4岁之前是没有意识没有记忆的?请您开示!

师示:3、4岁不是没有意识,否则饿了哭啥?困了哭啥?不舒服哭啥?说明是有意识的啊。只是这样的意识正在成长中,即六根正在酝酿中罢了。倘若3、4岁前没记忆是一种误区。

弟子:。。。

师又示:我说六根酝酿的过程指的是七识作用的过程呈现了六根逐渐健全的体相。

弟子:师父,如果坐都坐不住,是不是就不能令其心趋向寂静?

师示:倘若打坐能令其心寂静,也许坐着可以,但下坐就未必。说明坐着寂静不能解决下坐同样寂静,那坐它干嘛?

弟子:顶礼师父,请问六根会衰老吗?

师示:与其说六根若衰老,不如说是无常的作用令六根趋于衰老,而非六根衰老。

六根是无常相,有个作用者即是无常力,所以让六根出现衰老。

无常力,就是八识无明业。

大家好好修,好在如实、好在如是,修在无住。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