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物描写的感悟(四)
朱自清的《冬天》最后一部分:
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的火把;但那是少极了。我们住在山脚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
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原载1933年12月1日《中学生》第40号)
最后的这部分主要写的是作者对一家四口和睦美满生活的怀念,即使妻子已经去世四年,仍然忘不了他们母子三人看见作者回来时的天真笑脸。只要四个人在一起,家里永远是春天,但台州的冬天是很冷清的,白天没什么人,晚上也没几户人家亮着灯。感觉作者采用了对比手法,使家的温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看过全篇,感觉有点收获,起码比直接看完收获大点,期间看了几篇石评梅的文章,能感觉到语言的唯美,情感表达出一种很颓废却又装作坚强的感觉,但我完全没想明白作者是怎样想到这些句子的,不得不感慨自己词汇量的贫乏。又读过几篇梁遇春的文章,读的时候真是精神疲倦,明白他写的东西是什么,但完全不明白他写的文字和要表达的东西有什么联系,最后没办法再读下去了,只能停下来,趴一会,然后很快就睡着了,这真是催眠神药。醒来后想想,他的内容完全不在自己的认知范围,所以根本看不懂,也看不进去,而且自己对于外国名著几乎没什么涉猎,更何况里面的思想呢,他的文章以后再看吧,反正看了一遍,什么影响也没有,如果晚上睡不着的话,倒是可以研究一下。
描写要注意观察,而观察就涉及到观察的内容有什么,作者为了描写所住地方清冷,通过对时间早晚的观察,展现了景物描写的观察顺序。景物描写要绘形,绘声,绘色,会使文章更生动,所以不光描写看到的,还要描写听到的。更重要的是选择观察视角,让文章更有逻辑性。(说的挺好听,想的也挺美,写起来,啥也不是→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