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到了呀
看见有农民背着一背篓艾叶、菖蒲等,闻见粽香味儿,我猛然一惊,心亦雀跃,呀!端午节要到了。
端午到了呀“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 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这天走在林荫小道上,瞧见成群的小孩,像浑身装上了铃铛,一路跑着,一路摇着头,一路嘟囔着这首不知哪儿学来的歌谣。
在乡下,除了端午这几天,艾草没什么可惦记的。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了一大把,它和菖蒲、蒜,担着驱毒辟邪的重任,可气味却不讨小孩喜欢,苦涩涩的。当用艾叶、石菖蒲、桃叶、白玉兰熬成沐兰汤洗浴时,还不免有些嫌弃。但小孩子,毕竟是觉得新奇,也宁愿让艾草的味道逗留在身上,不散去。
吃粽子一定是我们最欢喜的。听说家里吃粽子了,便像只欢快的麻雀,飞哒哒的,奔到桌前,可能顾不上洗手,就剥开粽叶,蘸上白糖,捧在手心里,享受着节日的美味,生怕它在手中化掉。这天的空气里,都氤氲着粽香。
古话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这天人们还要享受清代任伯年《端午图》描绘的吃着黄鱼,小酌两杯的悠闲。亲戚欢聚一堂,听老辈讲些老掉牙的故事,不紧不慢地呷口雄黄酒,继续促膝长谈。举箸间,在一瞬息发现沉醉于这小美好中,竟忘了尘世的繁杂琐事,心也返璞归真。
龙舟竞渡是端午的传统习俗,时隔多年再次举行,真是盛况空前。虽没能亲临现场,在家人朋友圈里看到那令人激情澎湃的龙舟赛小视频,也同样感动莫名。
端午到了呀农历五月初五,在很多人记忆的角落,一颗颗明珠璀璨纷呈。有林海英最富童趣的“缠粽子”,有沈从文《湘行散记》中尽兴的龙舟赛,有汪曾祺家乡最具滋味的咸鸭蛋……
过端午呵!是想让人从凡尘中跳脱出来,仔细看看自己的心。
端午,它融入中华民族千百年亘古不变的情感,是古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著,是“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的忧患,也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望……可是从什么时候起,它只是粽子节了?
沦陷于凡世中,有多少人还对端午节翘首以盼?有多少人能在吃粽子时忆屈原而潸然泪下?有多少人能放下工作、应酬去感受节日承载的文化氛围?又有多少人知道吴子旭的视死如归,曹娥沿海哭嚎的拳拳孝心?
2005年,在所谓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这无疑引起了轩然大波,同时我们是否想过,在之前我们是否在乎这历史悠久的端午节呢?
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外来文化博取了人们的眼球,取而代之的是万圣节,圣诞节,愚人节等。粽子,好像没有老辈描述得那么的香了,我们可能也永远无法理解老辈话中在潺潺溪水中捉螃蟹,天天盼着过年的时代对节日的盼望。老舍在《七律·端午》中说:“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而我们呢,整天好吃好喝,新衣服得来易如反掌,端午节对我们的意义却渐渐褪了色……
惠风和畅,衣袖轻扬。在端午,我静静梳理好思绪,轻轻吟诵起屈原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端午到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