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散文

无我的心理学

2018-07-01  本文已影响24人  成长中的你2
前几天看到朋友圈里有人发了这么一段话:“有时候很爱他......,有时候想一枪崩了他......,大多时候是在买枪的路上遇到了他爱吃的菜......,买了菜却忘记了买枪......,回家过几天想想还得买枪......真是复杂的感情。“

      还有一件让我哭笑不得的事:有一次,我四岁的女儿让我帮她冲奶粉,冲奶粉时我就开了灯,她拼命的哭非要我关灯,我就没理她。冲完奶粉了,她不喝了,原因是因为我是开灯时冲的奶粉,哭着让我关灯再重新给她冲一次,重新冲了一次后,她又说不够量,以继续哭闹。另外,楼下邻居家里也有类似的故事,她说她儿子早上起床后就哭,原因是晚上睡觉的姿势是平躺着的,为什么早上起来姿势变了?

      这些非理性行为诱发我思考一些问题,人为什么会这么反复无常呢?人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行为?人有没有独立的自我?人有没有自由意志?

      在【第25期】佛学是不是真的?中讲到了佛佗通过与五个和尚对话来讨论“无我”的问题:佛佗说如果一个东西是你的,那么它就应该是恒定不变的,而且是你可以控制的。他说构成“我”的五个部分------五蕴(色蕴:身体, 受蕴:感情,想蕴:感觉,行蕴:习惯,识蕴:意识)是变化无常的,而且不受我们的控制,(比如我不能控制我的情绪是好还是坏,而且情绪的好坏也是变化无常的,所以我的情绪不是我的),所以是“无我”。你可能觉得这纯属狡辩,或者是玩文字游戏。也许是佛佗那个年代并没有科学,也只能这样解释了,也许是由于形而上的“佛法”无法用形而下的“语言”来表达。

      你可能会说,不管有我还是无我,我一天还是吃三顿饭,讨论这些对我的生活有并没有什么卵用呀?你别说还真有用。在《Why Buddhism is true》中作者提到一个“The pain that doesn’t hurt”,对于我们这些没有修行过的凡人来说,如果我们受到什么不公平的待遇,比如被人辱骂等等(Pain),我们会很生气,暴躁(Hurt),甚至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但如果你认为根本就没有“我”的存在,你就不会因为受到的不公(Pain)而感到伤害(Hurt)。你可能觉得这样的说法有点自欺欺人,心理学讲到一个例子:“当你对一件事情无法拿定主意时,你就以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情”。这里所说的“旁观者”,不就是说不要把“你”当成“你”吗?说的不就是"无我"吗? 这又让我想起一句话“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这里的“庸人自扰”不就是“我”在作祟吗?如果你真正做到了“无我”,你在遇到紧急的事情时就会更加淡定了,比如有人拿刀要杀你你就不会害怕,因为你的身体不是你的,呵呵,我是做不到。

      我们在来看点科学的解释吧。何帆老师在人性的奥秘里提到了一个"甜点抗辩“,故事是这样说的:1978年,曾任美国旧金山市警察的丹·怀特找到市长乔治·莫斯孔尼,希望得到市政主任的任命。市长拒绝了他的要求。于是,丹·怀特持枪从地下室的窗口潜入市政大楼,闯入市长的办公室,杀死了市长。在法庭审判的时候,丹·怀特的辩护律师找来精神病学家马丁·布林德作证。马丁·布林德就是这样解释的,他说,因为丹·怀特吃了大量的奶油夹心蛋糕(Twinkie),喝了太多的可乐,引发了他的抑郁症。法庭最后接受了辩方的供词,将原本控告丹·怀特的有预谋谋杀罪改判为较轻的误杀罪。如果说人真的有独立的自我,那不管你是吃了蛋糕还是喝了可乐,你的行为都是那个独立的“你”做出来的,你都要为你的行为负责呀?

      现代心理学对”人有没有独立自我“也有一些解释:在《未来简史》中讲到一个Brain split的实验,医生把病人的左脑和右脑之间的连接管道给切开,这样病人的左右脑就不能直接联络了,我们知道人的左脑控制右眼,右脑控制左眼。如果你只让病人的左眼看一个字条,上面写着一句话“请你现在出去散个步”,他看到字条会站起来照做。这时候只有他的右脑知道这个指令,左脑并不知道。而负责语言的区域又恰恰在左脑。现在在他往外走的时候,医生过去问他,为什么要走出去?负责回答问题的是左脑,可是左脑没看见字条,它跟右脑又没有交流,所以左脑根本就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往外走,而实验结果是,左脑的做法是现场给你编造一个答案,比如说“我要去拿一罐可乐喝。”而且左脑对自己编的这个答案,深信不疑。他以为是他自己做出的到外面走走的决定。很多实验的结果告诉我们:人至少有两种自我:体验自我(experiencing self)和叙事自我(narrating self)。按照这个理论就可以解释我女儿的行为了,她之所以哭,是因为我没有满足她的要求,情感上觉得不爽(体验自我),而她说要喝开灯冲的奶粉,只是叙事自我给的一个解释而已。

      在《理性动物》中说自然选择给人的大脑提供了七个子自我 :自我保护,吸引配偶,保住配偶,群体认同感,关爱亲属,社会地位,避免疾病。人的意识就像是一个舞台,而每一个子自我就像演员,每个子自我都会产生感情,而意识只能接收感情,哪个演员的感情最强烈,意识就让哪个演员登台演出,而理性只能通过感情来起作用。比如你在决定喝不喝酒时,理性会考虑喝酒会伤身体,但也可以带来飘飘欲仙的感觉,但到底是喝还是不喝,最终还是要看哪个感情最强烈。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有很多男人在有女人在场的情况下,会做出比平常更冒险的行为,这就是人的求偶子自我在起作用。

      无论是从佛学还是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都是没有独立的自我,而人的行为是由基因和环境决定的,这些因素都不是我们能控制的,所以更谈不上什么自由意志了,我们都是基因的奴隶,我们之所以做出某个行为,不是因为“我”们想这么做,而是自然选择设定的(比如见到蛇就害怕----自我保护,见到美女就像多看两眼------吸引配偶),而理性只是感情的工具。只有意识到人是不自由的,非理性的,才可能达到自由。我们到底是买枪还是买菜是由我们当时某个子自我(或者说是五蕴)以及环境决定的。所以我们经常说到要控制自己,遇事要冷静不要冲动,不就是不要让某个子自我的感情过于强烈吗?或者说不要被“五蕴”所控制吗?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都很难理解”无我“,对于孩子来说不是更难控制自己吗?即便我是修理了她一顿,她还是不能理解她为什么那么做,那我是不是应该去理解她的这种行为呢?

无我的心理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