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给人以火星者,必怀火炬

2021-02-25  本文已影响0人  李杨手记

金一南在《苦难辉煌》中说:“给人以火星者,必怀火炬。”

火星,就像希望,它随时有覆灭的危险。而抱持火炬的人,就像是怀有永不熄灭的希望,在人生路上始终铿锵前行。

朱德就是一个心怀火炬的人。

根据《苦难辉煌》的叙述,他曾做过滇军的准将旅长。1922年8月向陈独秀提出入党要求,却被拒绝。陈独秀对身边人说,我们党不可能让军阀参加。

如果放到现在,很多人可能会有这样的想法:你看不上我,我还看不上你呢。拉倒!从此就会断了这个念想。

但朱德对自己认准的信念,是极其坚定的。

他打听到中共有个旅欧支部在法国,便从上海出发乘船去法国。刚到法国,又听说支部负责人去了德国。朱德又追到德国,最后在德国柏林,经周恩来介绍,终于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8月1日,中共联合国民党左派,发动南昌起义。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1927年9月初,南昌起义军在三河坝分兵。由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等率领的主力南下作战,朱德率领部分兵力留守当地,“阻敌抄袭起义军主力后路。”

其实,南昌起义时,朱德不是核心领导成员,他仅率领不到500人马,包括军官教育团三个连和南昌公安局两个保安队。

三河坝分兵后,起义军主力部队在潮汕全军覆灭、领导人撤离。留守军队面对四面八方的敌人,孤立无援,在思想和组织上都相当混乱。

特别是在天心圩,所有师以上党的领导人都离队了。“营长、连长们结着伙走。还有的把自己部队拉走,带一个排、一个连公开离队。”

不少同志提议散伙。“南昌起义留下的这点革命火种,有立即熄灭的可能。”

正是这位没有基本队伍、说话也没有人听的朱德,“接过了这个几乎没有人再对它抱任何希望的摊子,通过他异乎寻常的执着,为困境中和混乱中的队伍指明了出路。”

他坚决反对解散队伍,提出隐蔽北上,穿山西进,去湘南。

朱德说:“大家知道,大革命是失败了,我们的起义军也失败了!但是我们还是要革命的。同志们,要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强!”他还说:“1927年的中国革命,好比1905年的俄国革命。俄国在1905年各国革命失败后,是黑暗的,但黑暗是暂时的。到了1917年,革命终于成功了。中国革命现在失败了,也是黑暗的。但黑暗也是暂时的。中国也会有个「1917年」的,只要保存实力,革命就有办法。你们应该相信这一点。”

后来,朱德收拢起南昌起义的残部,把它改编为一个共计800人的纵队。当年天心圩留下的这800人队伍,后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的中流砥柱。

星星之火,终于燎原。

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朱德心怀火炬,燃起士兵们希望的火星,坚持斗争,南昌起义的最后火种才得以保留下来。

我们现代人,有多少还能满怀希望地经受住人生挫折的考验呢?一次次或大或小的人生挫折累积起来,往往就会使人彻底丧失斗志,从此臣服于碌碌无为的生活。

我越来越对通俗所认为的人应该如何在世上生存产生怀疑。绝大多数人都愿意选择一条坦途,选择安逸舒适的生活,而无法坚守早年曾有过的初心和理想。

金子般的赤子之心被逐渐被掩埋和遗忘。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反过来说,未知死,焉知生?

当一个人行将就木时,他记住的,是自己曾为美好的理想而奋斗过的日子,他遗憾的,是自己未曾挥洒过汗水的人生。而那些安逸和享乐,反而成了最不重要、最不被怀念的苍白的生活布景,永远不值一提。

在当代,仍要做一个心怀火炬的人,为自己、也为别人,点燃希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