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推荐读书

《地下铁道》——黑暗时代的文明曙光

2018-03-03  本文已影响0人  pattyzqq
《地下铁道》

        读这本书的时候,可能是受昆汀的《被解救的姜戈》的影响,一直在脑补画面:
        如果把这本书拍成电影,这个场景的拍照角度该怎么选?镜头该什么时候推?近景,中景,远景该在什么时机切换?这个地方该用什么配乐?最后在想这个电影海报该是什么样子?想象中是《敦刻尔克》海报的样子。

《敦刻尔克》电影海报

        大概是这样一个效果:人物也是背影,换成女主科拉,身着一身深蓝色的连衣裙,姿势半蹲,目视前方,左手半举着挡在眼前(火车头灯太刺眼);背景是黑色的(因为她在隧道里),然后远处有车头灯照射过来,灯光隐约着勾画出这个隧道的轮廓。

        这本书的光环很多:普利策奖;奥巴马推荐;奥普拉推荐(那个著名的脱口秀主持人)。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名叫科拉的黑奴少女从南方沿着地下铁道逃往北方的故事。看书前面的推荐的时候,就能感受到这个故事的惊心动魄。

        第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是开头的两章。科拉的奶奶坚信种植园就是自己生命的一切,逃出种植园根本是不可想象的,所以终其一生,她都在种植园中,也死在其中。科拉的妈妈却坚定信念要逃出种植园,寻找自己的生活,最终成功逃出,但是因为伟大的母性,舍不得科拉,在回去的路上被毒蛇咬伤,没入了沼泽。这是本书第一个矛盾,也是值得深思的地方。科拉的奶奶是从非洲部族中抓到北美的,科拉的母亲是出生在种植园的,见识过外界的奶奶被奴隶制彻底改造了,从未到过外界的妈妈心中却还燃着自由之火。
        然后就是少女科拉的出逃,沿着地下铁道,每走一段,就在车站所在城市待一阵子,这些车站都设立在地下,出口设在非常隐蔽的地方,然后每个地方的车站都有联络员,颇有我们八年抗战时期地下组织的风格。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对待黑人的态度,这些都是当时社会对待黑奴制度的一个侧面写照,不过令人遗憾的是,每个站点最后的结局都是:此处没有你这样的黑奴的容身之地。一个城镇的做法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修建了一条“自由之路”。我在美剧《斯巴达克斯》中看到过类似的场景,就是在一条路的两边像行道树把黑人钉在十字架上,场景实在令人发怵。
        在倒数第二个城镇,科拉被当地一个自由人(黑人)从猎奴者手中解救了下来,当时读到这部分,脑中的画面感特别强:
        从铁笼车中下来的科拉蹒跚着走向猎奴者,目光偶尔的一瞥,看到原处靠在墙壁上的一名黑人牛仔冲她拉低了一下帽檐,眼神有短暂的接触,紧接着二人中间的路上经过了很多路人,视线被阻挡了,场景就结束了。当时的想法是这个黑人牛仔在后面一定会在出现,这可是英雄救美,男主的最佳人选!但是!这个黑人牛仔没有活到最后,他不是姜戈,拥有主角光环的是科拉,不是他,虽然他做出过英雄事迹,可惜,他只是一个普通人,多数情况下,一个人是无法和时代抗衡的。

        小说具体的情节非常引人入胜,不过中文翻译的有些问题,经常新的一章开始,就有摸不到头脑的感觉,建议有基础的朋友读英文原版。

        不想在对于“黑奴制度”多说,支持主流的观点。倒是书中体现出的人性以及人的行为值得讨论讨论。
        想做一个有意思的对比,种植园中的黑奴和纳粹集中营中的犹太人。
        弗兰克的《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中有大篇幅的描述集中营中的生活,为我们的对比提供了参考。       
        先说一个弗兰克在《活出生命的意义》开篇的一个观点:一进入集中营,你的人生目标就自动降维,从追寻各种意义变为追求生存。这一观点可以作为我们在思考的前提原则,因为这两种制度下的生活,我们现有的经验没办法借助来思考。
        二者有很多相像的地方。从一天的作息就能看出,黑奴从早到晚就是干活,犹太人也是去劳动;二者得到的食物都非常的苛刻;二者享受到的权利基本等于零。对于种植园的主人来说,黑奴是自己的财产,他们就像圈养牲畜一样圈养黑人,让他们干活的同时还在某种程度上满足黑奴的精神需求,比如书中描写了年老的黑奴开生日宴会,这里可以拿养狗的人会遛狗来类比。对于集中营中的犹太人,完全没有精神上的满足给予,所有的时间都在满足纳粹军官的需求。 
        二者不同的地方也很大,从黑奴和犹太人的思想来看就有很大的不同。被贩卖的黑人的思维被慢慢的培养成为一种奴隶的服从的思维,这种变化是潜移默化的,因为奴役黑人的时间很长,这些变化最终就尤为明显,科拉的奶奶就是被思维改造了,在电影《泥土之界》中的黑人坦克兵的父亲也是这样,虽然已经平等,但是心中还是残存着奴性。而犹太人的情况更加让人同情,根据弗兰克在《活出生命的意思》中的描写:进入集中营,你会被剥光,你过往的一切都离你远去,你的价值观也会荡然无存,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像一只野兽一样思考怎么活下去。
        惩罚是两种制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种植园的主人会像对待犯了错的狗一样,惩罚黑奴,肉体上的惩罚,如果更严重的,比如逃跑,那就砍掉脚,但是都会最大程度的留下黑奴的生命和保有其工作的能力,因为你还是需要他们来摘棉花的。对于犹太人,犯错等于死亡,纳粹军官的本意就是要消灭你,死亡是必然的,这也会让人绝望的更彻底。
        对于种植园主来说,黑奴如果像家畜一样,倒是好管理了。但是黑人也是人,有人的大脑,思维,情感,所以对于种植园主来说,还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就是对其精神的掌控,或者说是限制,依靠肉体上的折磨来达到限制精神。精神限制与对精神限制的抵抗,这也是黑奴和种植园主的主要矛盾,如果双方是合同的关系,只有工作上的往来,就不会涉及到这个问题。(不过又会出现其他问题,不谈了。)
        对于集中营中的纳粹军官,他们的想法就大不一样,他们都明白,这些犹太人迟早是要处死的,所以在管理上就会肆无忌惮,杀了你才是我的目的,让你干活只是压榨你在死亡前能产生的附加价值。
        相对于黑奴制度,集中营制度是更惨绝人寰的制度,但是二者都不是好东西。虽然我是支持杜兰特的“人生而不平等”的观点的,但是此观点仅是在生物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讲的,对于精神层面来说,人生而平等还是不平等我不知道,但是我们应该追求在这个层面上的平等。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说的“人生而自由,但无往不在枷锁中。”也是说的是精神层面,思维是大自然给我们最好的礼物,每个人的想法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思想的自由,思想的权利,这也是需要我们努力维护的。
        现在的时代,奴隶制度和纳粹的集中营已经被人唾弃,但是人们还是存在很大偏见,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种族主义,这是在人类这个物种的层面暴露出的问题;降低一个层面就是民族主义;再降低一点我们身边就是“地域黑”了,我们的这种狭隘的思想还时不时的大规模的出现,是令人悲哀的。不过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能看到这种状况是在逐渐改善的,希望最终我们能只有一个称呼:人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