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著名书法家“草圣”张芝美学思考(下)
书法与艺术互通:内化之势
书法养人,
不仅因为外在的
一笔一画磨练心性、
一撇一捺平静心情,
更源于从内在上,
它就与人的血气流动一脉相通。
书法是一种线条的艺术,线条是气韵的呈现,好的书法作品,通篇流荡着一以贯之的气韵。表面看来,笔法虽有续接,墨色虽有断缺,但运笔的气势如虹,像筋骨脉络的暗流不断。气韵,就是书法线条内在的支撑。
王献之提倡“一笔书”,便是讲究作品内在一气呵成的气脉。似此落笔成书,才真正是富有神韵的书法作品,而非孤立的文字描摹。而书法中的气韵畅通,也与人的气脉相贯通,这就是线条艺术的养身之处。养于内,而不仅仅是修于外。
线条之于人体,是源自内在气脉的张力,外化为一种行云流水的起伏收展,所以一幅书法的写作和观看,都是调理气息的过程,进而神清气爽,心安体泰。
书法作品贵乎流动,静态的艺术表现出动态的流动,这是它最迷人之处。而书法气势的流动性,使它能在简单一方宣纸上,就素色勾勒出了其他艺术的精魂。
5.品德之美。张芝能够获得“草圣”的称号,不仅仅和他高超的书法艺术有关, 而且和他高洁的品格也有密切的联系。张芝虽然出身于名门,他的父亲张奂就是东汉时期的名臣,并且张芝因为有道而得到了朝廷的赏识,下令其做官,但是张芝却不屑一顾,甘愿做一个布衣。张芝的这种不贪恋高官厚禄的思想境界令人非常钦佩。张芝那种勤奋好学的精神和坚守自己节操的品质,仍然值得今天的我们学习和借鉴。也有书法写的很美的人,由于人品不好,书法也就默默无闻了。历史上秦桧的书法就达到一个高度。写书法,是把动态线条凝固为静态作品的过程;赏书法,又是把静态作品还原出动态气韵的过程。我们爱听歌,因为音乐能愉悦身心;我们爱书法,因为书法能修心养性。
正如歌里唱“摹本易写而墨香不退与你同留余味”,中国书法虽不再是人人必备的一项技能,却依然是墨香不散的一种艺术。就让我们一起来品一品书法中的修身养性之功。
书法,本是通过书写文字以记录事物之用,相比瞬间即逝的语言来讲,书写是跨越了时空的沟通工具。
但是,中国书法却大大超越了它写字的本质属性,而上升为了一种修身养性的艺术行为,流动在中华文明的血脉当中。
书法之所以修养心性,源于它的一撇一捺,都饱蘸着中国文化的精神,而收发落笔。
书法,更可以说,它写出的就是一部立体性的中国艺术史。 舞蹈是形体的艺术,与书法有着起落重合的交叠感。而音乐这种听觉的艺术,与书法也是气韵贯通。
吹管乐器(笛、箫等)、拉弦乐器(胡琴等)相较于弹拨乐器(琴、瑟等)、打击乐器(钟、磬等),更能够表达无间断的线性音乐,而后者发出的音乐特色则是颗粒感。线性音乐中的吹管乐器,则直接与人的气脉相通,助人抒出浊气,调节呼吸,改善心绪。
一部音乐,就是一场气韵的节奏,而一篇书法作品也是同样,笔画的起承转合,都是气息的吐纳沉浮。急躁则表现为火气太盛,安详则呈现出流荡回环。书法的赏鉴,就是洗心的旅程。
水墨无声,游动在纸张上,却协奏着一首韵律起伏、错落有致的音乐。
所以书法之所以养人,不仅因为外在的一笔一画磨练心性、一撇一捺平静心情,更源于从内在上,它就与人的血气流动一脉相通。人的肢体行动,就是在完成着线条的程序,而人的语言对话,则如同进行着音乐的交流。书法,以其平面的呈现,由眼入心,接通和引导着人体的生命律动。
(三)书法与生命涵养:外化之形
书品如人品,
在字迹的书写和赏鉴中,
人格境界点滴改善,
生命气象就在点画墨线中蔚然成型
内化的气韵为书法之“势”,外化的笔墨为书法之“形”。内以养性,外以修身。
在书法的三要素当中,气韵是关乎“章法”的,体现整体的情绪;而笔墨关乎的是“笔法”和“结构”,通过笔墨结体,彰显性情,表达格调,从而匡正心志,修炼品格。
所谓“书者,心之迹也”,字如其人,书法修养的是其实人的心性。
王献之《中秋帖》
且看有“书圣”之称的王羲之,他的书法真迹虽皆已不传,但对后世的举足轻重从未衰退。紫禁城中皇帝起居的养心殿里,有一间西暖阁被乾隆皇帝命名为“三希堂”,就是因为这里存有三件稀世珍宝——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以及王洵的《伯远帖》。虽然前两件作品都是唐宋临摹本,但是依然令盛世之主、一国之君都为它们而改易自己书房的名称,日日相对,百看不厌,可见书法对于乾隆皇帝身心的深刻影响。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而在这三件作品中,又以仅四行二十八字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为首。此“二十八骊珠”,用笔以圆笔藏锋为主,结体以正方形为主,起笔收笔富于弹性,用墨浓淡匀称爽朗,可以说,《快雪时晴帖》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圆和顺畅,是王羲之在以“圆劲古雅”的运笔成风,写着“优闲逸裕”的人生况味。而乾隆帝之所以能在众多书法珍品中唯独对此件作品推崇至极,是因为它能把大雪初晴的清和朗日带到观赏者面前,让这份气定神闲的贵族心性,舒畅着后人的身心,涵养着人生的品位。
再如唐代的颜真卿,他被称作是中国书法史上唯一能和王羲之先后辉映的书法大家。王羲之书法是“矫若游龙”式的潇洒飘逸,而颜真卿书法是“藏头护尾”式的方正平稳。比如他在《颜家庙碑》中展现出的“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笔笔遒劲有力,字字中正厚实,含而不露的笔法,力道内藏的格调,正是其人思想境界的反射。中国人最是敬仰中庸之道,但如何养志修心?书品如人品,在字迹的书写和赏鉴中,人格境界点滴改善,生命气象就在点画墨线中蔚然成型。
颜真卿《颜家庙碑》
笔墨筋骨外以修身,气韵流脉内以养性。书法创作,是由动到静的凝固过程;书法欣赏,是由静到动的激活过程。而写怎样的书体、赏怎样的书法,非是人写书,而是书写人,非是人挑书,乃是书挑人。在书法世界里,人的心性品格就如同墨,被驾驭于笔下,写成生命最本真的样子。
“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临不完的墨色经典,歌不尽的中国风韵。就以这首《兰亭序》传达出的潇洒意象,来为“醉艺述”的此系列文章做一个写意的收尾。
“曲水流觞”的游戏,是把酒杯放置在溪水河渠上,让酒杯顺着曲折的河道弯流而下,杯子停在谁的面前,谁就要饮酒赋诗。兰亭一聚,曲水流觞,酒香盛满了天地间的灵气,连游戏也汇足了中国式的风雅。
而这杯文化的酒始终未散,顺历史的河流,一路行进到今朝。就让我们,取杯留香,续接国风。
正书法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从日常生活的汉字实用书写中发展起来的。于书法而言,汉字不仅是表达概念的符号,更是书写者通过抽象的点画运动来表达物象结构和生命力的载体;另外,毛笔笔毫锥面所进行的各种运动,也为汉字结构中的丰富变化创造了可能。书法之所以被称为艺术,正是因为它在汉字结构丰富变化的基础上,通过毛笔的复杂运动,书写出了能够反映书写者情感的线条。中国绘画大师吴冠中说:“书法,依凭的是线组织的结构美,它往往背离象形文字的远祖,成为作者书写情怀的手段,可说是抽象美的大本营”。吴冠中一语中的,提出了书法之美,在于对线条组织所形成的结构之美,是 抽象美之大成。在书写的实践中,我也深刻悟到吴冠中之语的科学含义,线条,是中国书法的核心,怎样使线条形成画面,凸现其撼人心魄之美,确非一件易事,而是习书之人循序渐进的一个完整过程。它必须经历这样四个完整的环节,才能完成“线组织的结构美”,完成书法创作所达到的境界。
第一,基本笔划是书法的基础,单笔线条之美,是书法作品最基本的元素。中国书法从启蒙教育开始,就对一笔一划规律有严格要求,如运笔必须中锋,可正则并用,下笔和收笔处须藏锋回互取逆,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横者直下,直者横下;无往不收,无垂不缩,藏头护尾,力在字中等等。随着艺术的发展,人们又总结出了一些单线条之美的比喻,如,“锥锥沙、印印泥、拆钗股、屋漏痕”等等。并总结出不同的线条在不同状况下所起的作用。如“屋漏痕因缓慢前进中不断遇到阻力,其线之轨迹显得苍劲坚挺,用这种线条表现老梅干技,悬崖左壁、孤松矮屋之类别有风格,但他替代不了米家云山湿漉漉的点或倪云林的细瘦俏巧的轻盈之线”(吴冠中语)。线条之美必须由一笔一划做起,“永”字八法讲的就是此理。笔划不美,美无基础。所以,书法之道,不管何人,还是得从基本功开始练起,勤学苦练是书法的必须之课。
第二,代表性的书写符号是书法艺术的重要元素,练好带有自己特色的书写符号是书法成功的一条便捷之道。我们知道,中国汉字是由部首偏旁组成,汉字千变万化,但总是在部首偏旁之间行走,把部首偏旁变为自己的书写符号,并且凸显出自己的特色,由此即彼,由彼及里,以一即万,由万归一,如石涛所说:“在墨海中立定精神,混沌里放出光明”,这样能得到书法的快捷之道,并且更能体会到古人之章法,用此观点去读历代书家法帖,很快便能找到其中的相互关系。在这方面,历代书家已经做了许多的工作,如流传甚广的据说是元代赵孟頫书写的千字文,明代韩道亨书写的《草诀百韵歌》,这些经典碑帖,就是把中国汉字字体和行笔中的某些规律,编写成大家便于记忆,便于区别的范文。使大家书写中有所遵循。这方面做得最好,影响较大的当数于右任先生,根据中国书法发展的状况,他联络同好,以今草为主体,以“易识、易写、准确、美丽”为标准整理历代草书,在《标准草书凡例》中他提出“忌交、忌触、忌眼多、忌平行”等艺术规律,对中国书法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创办《草书月刊》,寻找神奇符号在草书构字中的规律,对部首偏傍在草书符号标识进行认真归纳和整理,在中国书法史上做了一件开创性的工作。在书法练习和创作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将部首偏傍变为自己熟悉的书写符号加以练习,确实不失为书法路上一条简便可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有益途径。
三是单字线条之美,也是字的结体美。吴冠中说:“书法中的每一个字都是一个独立的构成天地”。一个字有多种写法,每个字的笔划是一样的,但字的线条位置如何摆布,却大有章法。宋代文人姜夔在他的《读书谱•真书》一文中告诫说:“用笔不欲太肥,肥则形浊;又不欲太瘦,瘦则形枯。不欲多露锋芒,露则意不持重;不欲深藏圭角,藏则体不精神;不欲上大下小,不欲左高右低,不欲前多后少”。这段话深刻揭示了中国汉字结体审美的标准。体味古人对书法线条结体的美恶评判,并尝试对自己字体结构的改变,发现真是经验之谈,按其要求进行改变的字型,都能大大增强了字的美观,有焕然一新之感。周用金《字汇》就是研究单字结构和线条上的集大成,他对单字结体上不同组合的研究和探索是非常成功的。在中国书法史上将占有重要的位置。
四是整幅作品的线条布局,韵律之美,这是评判书法作品是否是艺术作品的关键。笔划、部首、单字线条是书法作品的基本元素,是电脑硬件,是一架机器中的零部件,组装得当机器运转,组装不当,位置不对,则机器成为废品。而整体布局字体的摆布,线条的粗细,用笔的浓淡,就成为书法的软件,成为书法能否是艺术品的关键。清乾隆时期的馆阁体,在中国书法史上定位不高,不是他们每一个字不好,而是因为他的整体布局和线条不美,被人们形容为码字。真正体现艺术功底的,是总揽全局,对书法作品整体线条把握,这是书法艺术最难的地方,这方面的功力,不光体现在写字上,而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体现,是对人生、社会、自然美整体的感悟,字的功力已经超出了字的范围,即功夫在字外。中国历史上很多大的书法家,在社会上都是具备统御全局的能力,有的是大政治家,大文学家,大学问家,如一代伟人毛泽东,其书法大气磅礴,意境、书风都是非常人所能及。真是字如其人。所以,人们常说从字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能够品出一个人的能力和品味,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分享:
1
6.人性之美
人之初,性本善。人性之美在张芝已经达到上善若水的极致。
7.成长之美
张芝成长的历程,也是一种美的历程。可比仓繼,一个是造字,一个是造艺术。书法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的核心,虽然已经形成共识。但是张芝的文学修养、道德修养、人品修养,已经彪炳千秋。令人赞叹。圣人的成长之美。本身就是一个创造美的历程。首先是技能。中国十大圣人。都是各方面的精英与领袖。而且在长期的,老百姓的心目中。都是,具有明星效应的。都是人们效仿的,重要的,里程碑。这种里程碑。就是圣人,成长的,各个阶段里面的重要标志。纵观。十大圣人的,成长之美,都有可圈可点。都有他们,创造性的,艺术功劳。尤其是,张芝,王羲之。两位书法的重要人物,他们的成长都有可圈可点的地方。是中国老百姓学习的重要楷模。张芝的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张志的,墨池。王羲之的曲水流觞。
8.造诣之美
张芝在草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引起了当时和后人的称赞和敬仰,在张芝生活的时代就有很多人如痴如醉地迷恋张芝的草书艺术,在以后的书法艺术的评论上都会谈到张芝的草书的影响。在南宋《论书表》在有“:洎乎汉魏,钟张擅美,晋末二王称英。”在唐朝孙过庭《书谱》中有“:夫自古擅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对于后世的书法家来说,其草书的艺术风格也来自于张芝。例如张芝的弟弟张昶也非常擅长书法,然而却达不到张芝的水平;唐代的张旭和怀素以狂草举世闻名,而他们的草书艺术风格也受到了 张芝书法的影响。虽然张芝的草书在社会上非常风靡,但是其书法作品在世的却非常少,在晋代张芝的书法已经比较少见到了,所以当时西晋的名士就慨叹张芝的书法作品“寸纸不遗”。到了唐宋时期,绢本也非常少见,在宋代的《宣和书谱》中记载了内府所收藏的 张芝草书作品《冠军帖》和章草《消息帖》两种。当世所看到的关于张芝的拓印本,仅仅有宋代《淳华阁帖》所记载的关于张芝的草书流行,一共八十个字。清代康熙年间,有人在武威衙门的水井中挖掘出了张芝手书的石碣。上面有“澄华井”的字迹并且有铭文,经过有关 专家研究认为这可能是张芝父亲在武威任太守期间张芝所书写。这 一发现在当时的社会上已经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在嘉庆时期武威学者张澎在《闲居杂居》中有:“南宫旧井最甘香,安国寺前今洌凉,可惜澄华碑已失,未探修綆一秤量。”在下面的注解又进一步指出“康熙初,井中掘出石碣,并镌‘澄华井’三字,系张芝隶书,并有铭,某观 察迁任,载之去”。张澎的好友张美如在观赏张芝的石碣时得到了美好的艺术感受,赞叹“行云离合,惊蛇入草”,并且叹惜“澄华井”碑文丢失,使张芝的书法作品不能够流传于世。
9.渊源之美
作为草书的历史渊源,作为源头的创造者。书法的艺术,我们应该寻根问宗。这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忘初心,就是我们不能忘记祖宗,做文化上的数典忘祖之人。
10.理论之美
《笔心论》虽然已经遗失,仅留其题目,但也会给我们美学深思的空间。
11.尊师之美
中国人不问鬼神问苍生,不拜仙拜圣贤。我们研究人,研究人心,研究人性。唯有人,是改变世界的根本力量。"(P3)(5)"读《孟子》可分养心、厉节、经世、尊孔、论性五门求之。"(PS)(6)"读《荀子》可分辨性、崇礼、经国、尊师、法辟、异学数门求之."(P8)⑧"聂一’《西学书目表》(含《读西学书法》)1、读书次序:(l)算学:"由浅入深,故先以数学:
跟随老师,尊重老师,青出于蓝而胜于今尊不至于帝,智不至于圣,而欲无尊师,奚由至哉?此五帝之所以绝,三代之所以灭。"?《吕氏春秋》列举十圣人、六贤者尊师疾学的事例来证明"尊师"之重要。如何来尊师?《吕氏春秋》对"尊师之道"有自己的见解。《吕氏春秋?尊师》曰:"生则谨养,谨养之道,东汉史学家班固也主张维护师道尊严,他提出"尊师重先,生之道也。"86东汉经学大师郑玄秉承儒家思想,一贯极力主张尊师,并将尊师与重道紧密联系在一起。他认为尊师重教是国家治政的基础和保证:"尊师以教民,而以治政则无过差矣。"87尊师重教、尊师重道的思想也经常见于郑玄对经书的笺注中。
蓝。
12.创造之美
创造草书,尊为草圣。圣人之标准。张芝非常善于写章草,在张怀的《书断》中有:“案章草者,汉黄门令史游所作也。……至建初中,杜度擅草,见称于章帝,上贵其迹,诏使草书上事。魏文帝亦令刘广通草书上事。盖因章奏,后世谓之章草。惟张伯英造其恶。韦诞云:‘杜氏杰有骨力,而字画微瘦。惟刘氏之法,字体甚浓,结字工巧,时有不及。张芝喜而学焉,专其精巧,可谓草圣,超前绝后,独步无双。’”章草是一种介于隶书和草书之间的过渡书法,现在所说的草体就是张芝所创造的。 要想创造一种新的书法,就需要对旧有的书法进行熟练地掌握,也只有在精熟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创新。张芝跟随着崔杜二人学习章草,但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远远超过了自己的老师。在张怀的《书断》中明确指出了“伯英即草书之祖也”,也就是说张芝是草书的创始人。在张芝所处的东汉末期,已经具备了产生今草的条件,而张芝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出了今草。张芝所创造的今草能够一气呵成,大大加快了书写的速度,并且便于快速记录。除此之外,草书看上去飘逸洒脱,线条非常有流动性,给人很美的感受, 具有比较高的美学价值和意义。梁武帝赞叹张芝的草书作品:“(张)芝如汉武爱道,冯虚欲仙。”唐代初期著名的书法四大家之一虞世南在《笔髓论》中写道:“及蔡邕,张(芝),索(靖)之辈,钟繇、卫(瓘)、王羲之之流,皆造意精微,自悟其旨也。”唐太宗李世民夸赞张芝的草书作品时说:“伯英临池之妙,无复余踪。”唐代的草书大家孙过庭在他的书谱中多次提到了张芝草书的优秀,“张芝草圣,此乃转精一体以致绝伦,伯英不真,而点画狼藉,无常不错,纵横从此以降……虽蒙隶草、章工,用多变济厥关”。唐代狂草大师怀素在评价张芝草书作品对自己的影响时说:“从二张(芝)、张(旭),得益最多。”[4]110 唐代的书法评论大家袁昂书评价道:“张芝惊奇,书后品云,伯英章草,似春虹饮涧,落霞浮浦,又似活雾沾濡,繁霜摇落。”综合这些书法大家的评价可以看到,张芝因为其草书出神入化的高超艺术境界而名闻天下,并且其草书“劲骨丰肌,德冠诸贤之首”,其书法作品造诣之深,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境界,其为 书法艺术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3.精神之美。一个人在历史上留有美名,重的不是物质而是精神上的不可企及。历史上比恨斗富的,默然无名矣。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张芝在人类历史的精神世界的长廊里,留下了光彩照人的形象。
参考文献
[1]辛德勇.张芝“匆匆不暇草书”本义辨说[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9(1).
[2]赵勇.张芝与今草[J].美与时代,2012(4).
[3]杨发鹏.草圣张芝其人其书再探[J].石河子大学学报,2007,21(1).
[4]伏俊琏,张存良.草圣张芝在陇上的两处遗迹[J].敦煌学辑刊,2007(2).
[5]寻鹏.章草书形体演变研究[D].山东大学,2010.
[6] 东汉著名书法家张芝何以被推崇为“草圣” 兰台世界 2015·6 月下旬本文为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项目,课题号:2013A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