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修后记
五个多小时的线上共修,内容已经不记得多少了,脑子是懵的。半夜醒来看到刘娜的日记,想起自己曾经经历的无数个失控抓狂的日子,心里竟没有一丝波澜,好像都早已远离。睡不着,起来静坐,整个人都是空的。听到刘安平起来,对他没来看看我半夜开着灯什么情况也没有任何评判,好像我从来就是一个人,生命中的过客来了又走,跟我都没有什么关系。
开始感受共修中我的表述、老师和同修们的反馈与回应,有些当时没表达出来或是不清晰,有些一时没反应过来怎么回事,却在这个夜晚一幕幕从心间掠过,慢慢清晰。
对自我认知的偏差
总是看不到自己做得好的地方,认为这不算什么大家都可以做到,总在贬低自己不相信自己,对他人的正面评价也不太相信,我真有这么好吗?这不是应该做的吗?很多人说我要求太高,以前不解,觉得我已经够能凑合了,还对自己的凑合和懈怠有评判,过于认同了自己的阴影面,也是不接纳也看不见真实的自己,这导致一直陷入老师说的堕落循环中:童年经历-自卑-不接纳真实自己-制造高标准(理想化)-评判自己-验证自卑-同时评判别人-我不好你也别想好。
关于用力成长
在支持助教群成立之初群里六号都表示强度太大有压力时,就看到了这个用力成长,很努力的跟上老师和团队的节奏,很认真的完成各项作业、履行各项职责,就是为了不被落下,不被群体抛弃。而在这么努力做时,就有了期待和纠缠,会陷入受害情绪,会抱怨老师看不到自己的付出,在团队出现自己觉得不公有悖共同的约定时有失望,甚至萌发退意,在值班履职时会把尽责放在第一位而忘了自己为什么在这里。老师说如果自己没有受益而只是付出去支持他人这是不能长久的,一定是互利的。在共修群也是要把个人成长放在第一位的而不仅仅是值班尽责。
大家反馈我的用力,自问已经调整了很多,大部分时间是基于自己有感受而在的,也有模式启动,这是我认可的团体,我希望我的带动可以让大家更加活跃和信任这里,更好的一起往前走,但这个里面我没有感受到有拉拽或是感觉到累,因为喜欢,因为受益,愿意在这里尽自己的一份力。
我为什么在这里?
大家说我很活跃,哪里都有我,老师问我有没有因为空虚而依赖这个群体,六号很容易融入群体,我是不是融入了没法出来?确实我会对认可的团队尽力做力所能及的事,现在会带着觉知去看是否有用力和消耗,我还是很享受这个互动的,也没有强迫自己必须花多少时间做什么事,跟工作安排都是分开的。曾经有逃避现实在这里假成长,对自己也有很多评判,但我知道我不是只为找个团体依附而来的,我也在现实生活中面对自己的功课,这里是我的精神加油站,是能让我更真实的照见自己的地方,是能让我更坚定的前行的地方。我清晰在这里是为了真实的碰撞,是为了这个价值体系,是为了这群一起上路的家人。也有过期待和幻想,但如同老师所说,这也是个独立的过程,是我要去清晰自己与团体的关系的过程。
关于独立
曾经一直纠结于独立是否有个标准,是否有个标志性的事件或是仪式,比如我是不是只有离婚了一个人了才算独立?是不是离开这个群体了才算独立?是否有期待就不是独立了?其实这些形式都不重要,也不用评判自己的期待甚至纠缠,关键点还是认领,认领属于自己的伤痛,可以有觉知的纠缠,不执着于期待,不执着于改造,不纠缠于关系中的应不应该,看到和尊重每个独立的个体,这就是独立。再次体会到“只有相遇没有关系”这句话。我为自己而在,我会邀请你与我同在,不论你在与不在,我都为自己在这里!
我期望进入的扬升循环:
面对自己-疗愈伤痛-接纳自己-开放自己-真实互动-支持别人-提升自己
感谢老师和同修们的支持、包容与照见,路很长,我也还在摸索中,一起慢慢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