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阳光2018初级研修

滥竽充数

2018-11-06  本文已影响92人  阿呆是我

读书也好,修行也好,目的无非只有一个: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提高自己精神境界的目的无非也只有一个:减轻活着的痛苦。什么乐观啦豁达啦从容啦,说到底也是为避开、化解那些痛苦。

打个比方,人活着,谁都免不了坑坑洼洼沟沟坎坎,不一样的精神境界决定你经历挫折时痛苦值有几分,当然境界越高痛苦值越低,能高到“坐忘”“涅槃”那个境界,痛苦就是零分值。

所以,读书、修行跟提高自身素质并没有什么直接联系,就是为了提高精神境界,境界有了,素质只不过是捎带着的副作用,境界没有提高一分一毫,素质自然也不会增加一星半点,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有什么人是读书读成好人的。那些作“人”有料的人,也从来不是因为他读过的书。不能说读一本书,素质肯定就能提高几个百分点,更不能说你比别人多读了几本书,你的素质肯定就比别人多几个百分点。

我从来不觉得读书是一件特别有姿势的事儿,但是,可是,但可是,就我自己的体会,我想说,人过了40岁,最好能看点儿哲学方面的书,这样对人生啊意义啊那些大到虚晃的命题,多多少少你总能明白一点儿,也不枉活一回是不是。最起码你能知道,什么样的人才让你“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是那些活得通透坦荡、能充分自洽自足的人。

滥竽充数

北宋大儒大哲张载有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可能是古今中外所有哲学家的终极梦想和目标,所以,古今中外,唯有哲学家才称“王”,也只有哲学家才是世间真正的王。

我们平常生活中,哲学无处不在,哪怕你欣赏一幅画,陶醉于某段音乐,望山空旷看水柔长,那里面也有哲学的东西,你的欣赏陶醉,也正好与你的哲学素养有关。

记得有次某同学问我,中国哲学在哪里、人几岁接触哲学比较合适,恰好那段儿时间我翻哲学的故事,完了一通唏嘘,跟孩儿她爹感慨,怎么咱们自诸子百家后,就没像西方思想界那样,自古希腊至近现代,大贤大哲层出不穷,从未断代,并且人家还代代贤哲都热衷致力于吭哧吭哧写那么多书来梳理、阐述自己的思考结果……真是天不负苦心,这几个问题,随后不久都在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里找到了答案。

于是某天,我很装逼地跟某同学说,中国的哲学,全都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中国文人的风流气质里,中国人的哲学熏陶,是自小、自三字经开始的,三字经开篇“人之初,性本善”,点的就是一个哲学大命题。咱们的哲学大多没有像西方哲学那样有很长很长很长的论证,咱们直接就下结论。

为什么没有论证,可能因为对思想最高境界的描述,庄子曰“不知之知”,佛学中道宗大师曰“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禅宗更绝,直接仨字儿:不可说。所以中国思想界真正修为到家的贤哲们不是没有,开始他们可能还乐意说点儿什么写点儿什么,等思至最后,抵达最高境界,他们都集体沉默,静默不语了,不像那些西方贤哲们,拿放大镜观察蚂蚁一样,一点一点剖析、记录自己的思维线索思考结果,留下浩如烟海的哲学典籍。

这是我自己瞎猜的。

滥竽充数

思想、文化要代代传承才能不断推陈出新,可惜的很,我们断代了,并且断的干净彻底,我一个庸常俗人,隔代去看都有说不出的痛切,不知亲身经历过那场浩劫的文人学者们,痛有多深。

看民国那一代人的文章,话也极简单,意思也极简单,可就是有一种让你极喜欢又说不出来的韵味,我想那种韵味,就来自于他们打小所受的传统思想文化的熏陶,是一种精神修养到一定程度后所散发出来的自在气质。

不仅仅是握笔杆子的专职文人,那个时代,哪怕是研究经济的,研究数学的,研究物理的,研究农业的,随随便便说几句写几句,也能透出厚厚的文化底蕴。公认的民国文艺女神林徽因,可是实打实的建筑设计师,而她的生活,也并不全是“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子在梁间呢喃是爱是暖是人间四月天”那样的柔情蜜意风花雪月,她也是结结实实吃过大苦的,却能一直保有一颗赤子之心,这跟修养绝对有关。

那种文化底蕴,那样的熏陶生出来的那样的气质,再也没有了,不知要经过怎样的转机,要经过多少年以后,我们才能再续上那样的熏陶。

五胡乱华,元、清两朝,最后的小日本,数次异族入侵甚至统治,都没有让我们的文化断根,这根却结结实实断在我们自己手里,要旧貌新颜地重新传承,不知又要经过多少年的积淀努力。

记得某期读者上有篇文章,可能国内某个大学教授写的,说他在法国的同学发给他一个邮件,内容是法国高考的哲学试卷,全卷只四五个论述题,有什么论述一下斯宾诺沙某个观点、讨论一下国家民主制度之类,他说自己看完相当震撼,在咱们家,就考博的哲学试卷,也不可能到这种程度。

滥竽充数

是,咱们初中也有哲学课,叫政治经济学,嗯,我印象里,咱们的政经几乎讲的全是生产关系剩余价值以及资本家资本制度的残酷无情,对唯物与唯心这俩多少贤哲一辈辈地吵,吵到现在都没争出个孰对孰错的命题,咱们直接给一锤定音。

什么时候咱们的哲学试卷,也是诸如就庄子某论某篇谈谈对人生或生死的态度,或者结合程朱理学王陆心学谈谈对认知、认识世界的看法之类,估计咱们的贤哲们魂灵有知也会甚慰。

也不用灰心,历史叫我们知道,圣贤不一定都能闻达于现世,百年以后等到泥沙俱下,我们的时代也能沉淀出那么几颗大珍珠,也说不定呢,毕竟能进行真正哲学思考的人,本来就凤毛麟角。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