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草根到权贵
在中国历朝历代靠近权力中枢大约以下几种途径。
其一,投胎投得好。飘茵落溷,大多时候还是王侯将相有种的。老子英雄儿好汉,皇亲国戚小伙伴。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就像政治老人所说的那样,权力当然还是传给咱们的孩子放心。古今一理,颠扑不破。其他阶层虽然有情绪,也没有办法。
其二,入到皇家的那个彀中,帝王都想揽天下英才而用之,不为所用,那就杀掉,总不能让你去造反或唱反调吧。不管是汉时征辟制度,还是隋唐以后的科举制,用意皆是如此,能够挤进那个彀中的,才能品尝到权力的滋味。不靠军功,凭着科举考试的优势,有的平民家族二三代之后就可能成就世代簪缨。
第三,改朝换代之际造反闹革命,一将功成万骨枯,死人堆里爬出来不算,还要在内讧中没被清洗掉。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打下来的江山,哪里理由不享受特权的道理?
除了上述正门之外,还有两条旁门,一是二八佳丽能选入宫中,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于一身,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户门。此途入门其实要求门户不低,宋明两朝皇家在平民家选秀女,可是也不会平到贫的程度。另外一条即使男人在幼年或成年时去了势进宫当差,成了皇帝或太后身边的红人,权势熏人。历史上太监威风的时候可也不少,可麻烦的是无后,即便辉煌腾达了还属于为他人作嫁衣裳。曹操就忌讳别人说他是太监曹腾的孙子,一定要附会到曹参的正根上去。
这两条路径要搏杀出来并不比造反起家的难度小。
有没有一条捷径直通庙堂呢?以前成功学导师经常讲一句话,叫做六跳跳到奥巴马。好像通过五六个关系跳转就能找到一个赫赫有名的权贵。记得有个笑话,说一个热衷于跟大人物攀关系的泥腿子跟众人炫耀,大老爷今日跟我说话了。人问他说了什么。滚出去!搁现在隔着电视屏幕,你天天可以看见这个世界上最有权势的这些人物。或者竟能隔着老远看了一眼。不过于你的境况又有多少改变呢? 要攀附上一个权贵,被他鼎力扶持那绝非易事。可是这是一条权门捷径。这也就是中国人所热衷的遇见贵人之说。
说了这么多,是为了讲一个历史人物。不算很有名,阅读历史的时候你可能把他忽视掉。在历史上这些著名的奸佞传里面,他也不是很突出。原因呢,他出身卑微,能找到的材料不是很多,况且士大夫恐怕也不愿浪费笔墨。可是,就这么一位,差一点玩转中晚唐的历史。此人便是郑注。他出身贫寒,相貌丑陋,身材矮小,眼珠下斜,看不得远处。这里多半有春秋笔法。那个时候,李唐的江山虽然弄成那个鬼样子,门第之风气依旧盛行,普通读书人由科举入仕途的难度还是极大的。后来私盐贩子黄巢进京赶考时倍感权贵的歧视,咬牙发狠放出话来:他日若遂凌云志 敢笑黄巢不丈夫。郑注是学医的,非读懂那些玄而又玄的经典,似乎不容易搞懂中医。因此,多半是个读书人的底子。
那时社会现实是,第一,朝里太监当权。第二,地方上藩镇割据。第三,上层社会奢靡。第四,天下的风俗重武轻文。武人横行,最看不上读书人,以为能挽一石弓比识得几车字强多了。像郑注这样无权无勇的人要谋生、要发展就比较艰难。浪迹江湖,走街串巷,赚两个钱还要担心途中的强人,还要走运别撞上兵祸,不然人头可能被士卒砍了去领赏。好容易打出一点名声,能进入有些有权有势的门第,还得战战兢兢的应对,不然主家一发怒,拉出砍了脑袋找谁说理去?
郑注大约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练就了察言观色、见风使舵、应对如流的本事。这套本领为他日后在官场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公元818年,郑注来到了襄阳。这个时候,他的年纪大约也不小了。发迹的日子突然就来了。
经牙将引荐他医好了襄阳节度使李愬的痿病。正式扯上了权力这根藤蔓。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这位李愬大人可不是一般的权贵,可不是简单的又专又红二代比得了,老爹是中兴名将李晟,武功赫赫;他自己也不含糊,雪夜袭蔡州,一战成名,为宪宗收拾藩镇立下大功。家世、武功、名望当时首屈一指。郑注可也不是简单地在李大帅的餐前露了一下脸,回来你认识他,他不认识你,而是通过专业技术让这位老帅在床笫间再现了战场的雄风。因此,这一扯就扯的比较牢固了。单做一个药剂师养进了李府就算很大的发迹了。可对郑注来说,配药不过是雕虫小技,他的天赋及江湖上练就的那套察言观色、见风使舵、溜须拍马的本领加上游历江湖积累的见识得到了充分的施展。李大帅顿觉遇到了一个奇才,凡军政之事,都与他参决。史书记录“与愬筹谋,未尝不中其意” 。简直是大帅肚里的腓虫。迅速从药剂师的身份跃升到左膀右臂的心腹。
官场历来都是这样,蹿得太快,又抢了别人的风头,自然要招人那些‘旧人’记恨,明强暗箭一齐都来了。‘旧人’们在监军王守澄哪里给他下了药。诸位,那个年代,太监们掌握这朝廷的刀把子,是权力生态链的顶端。郑注初入诡谲官场的第一次危机到了。李愬力挺他的,在王守澄哪里极言他是奇才,天下难得。并请王守澄见见他。这一见不要紧,郑注又抓牢了更大的权力藤蔓。史书说,王守澄起初有些勉强,可是与郑注交谈几句后,见他“机辩纵衡” ,所说的符合自己的心意,马上把他请入内室,促膝交谈、相见恨晚。第二天,王守澄即对李愬说: “确实如您所的那样言,真是奇才啊。”从此,郑注就成为王守澄府中的常客。不知什么话把这位高权重的大太监说得心花怒放,如同给他的下面重新安上家伙一样。这不是简单的马屁功夫能解释得通的。这里还能看出郑注的另一个厉害之处,官场上历来都是严格站队的,比如你是市长的人,有想跑到书记那里去讨好,基本上不太可能。郑注则不一样,两头讨好讨巧,游刃有余。再看,地位稳固之后,郑注在李愬面前嘴巴一歪,把那个牙将杀掉了。吃水便埋掉挖井人,省得老底被抖落出来。心够狠手够辣吧!初入官场便显狰狞。
元和十五年(820),王守澄升官了,郑注仕途的第二次大运来了,正式接近权力核心。不久,王守澄与陈弘志等宦官弑宪宗,擅立李恒为帝,即穆宗。王守澄专枢密使之职,并将郑注引入朝中,“穆宗待之亦厚”。王守澄非常器重郑注,两人常常是“言必通夕”。郑注依靠王守澄的权势,交结朝臣,“数年之后,达僚权臣,争凑其门”。 后来,他又在山东、京西诸军做幕僚,历任卫佐、评事、御史,又检校库部郎中,为昭义节度副使。
唐文宗即位后,王守澄有翊戴之功,升为骠骑大将军,充右军中尉。太和五年(831),唐文宗与宰相宋申锡谋剪宦官,京兆尹王璠将密谋泄露给郑注,守澄也因获悉此谋,即令军吏豆卢著诬告申锡与漳王谋反,因此,宋申锡被贬,致使文宗谋除宦官的计划也破产了。因此文宗极恨郑注,一直想寻机除掉他。这是郑注踏入官场的第二次重大危机。
太和七年(833)九月,侍御史李款见郑注依倚王守澄,“权势熏灼”,遂于阁内弹奏郑注罪行。守澄将郑注匿于右军,保护起来。左军中尉韦元素,枢密使杨承和、王践言与守澄不和,厌恶郑注,左军将李弘楚与韦元素定计:诈称中尉有病,召郑注前来治病,乘机擒而杖杀。可是郑注来后,口若悬河,侃侃而谈,韦元素“不觉执手款曲,谛听忘倦”。李弘楚再三示意,韦元素皆不理睬,最后“以金帛厚遗注而遣之”。 第二次危机还未化解,第三次接踵而至,不过凭着一张三寸不烂之舌轻松化解掉了。宰相王涯也扣压了李款的奏疏,任命郑注为侍御史,充右神策判官。同年十二月,唐文宗患了风疾,口不能言。经王守澄引荐,郑注得以给文宗治病。唐文宗服了郑注调制的药剂,很见效,于是,最大的危机化解了,郑注得到了唐文宗的宠幸。从此踏进权力中枢,成为煊赫一时的权贵。
后来一个世家子弟李训投奔了他。也是个玩弄权术的高手。两个深得皇帝的信任,把持了朝政,知道文宗憎恨宦官,定下计策:先除宦官,次复河、湟,次清河北,开陈方略,如指诸掌。尽管士大夫看不上他们,说实话,这两个真敢干,也颇有成效。先是利用了宦官内部的派别及其矛盾,即右神策中尉王守澄和左领军将军仇士良不和,郑注劝唐文宗命仇士良为左神策中尉,以分王守澄权力,又出谋以王守澄为左右神策观军容使,以虚名夺其实权,进行分化瓦解,然后分而治之,诛杀了大宦官韦元素、杨承和等,又设计酖杀了宦官头子王守澄。为了将宦官一网打尽,采用里应外合之策,郑注出任凤翔节度使。赴镇前,曾与李训约定:到镇后即选拔数百名勇士,人人手持白梃,怀揣利斧,作为亲兵。于十一月二十七日,王守澄在浐水附近下葬时,由李训奏令宦官中尉以下都去浐水送葬,郑注即奏请以亲兵护丧,届时命亲兵以斧砍杀宦官,“使无遗类”。李训虽凭借郑注得幸,但忌妒郑注权势过己,决定自己铲除宦官,不让郑注枪功,然后再杀掉郑注。李训便于私党另定计谋,十一月二十一日,派亲信王行余、王璠各处其镇,募壮士为部曲,并用金吾、台府吏卒提前动手,演出了唐代历史上有名的“甘露之变”。李训失败后,仇士良命左右神策军洗除李训私党,控制了唐文宗和京城。郑注的看家本领在这回不好使了,你死我活的时候,太监们杀红了眼,再没有心情听得进去了,把他灭门抄家。自此,太监们把刀把子攥的更紧了。
看上去这又是一个典型的黄粱一梦。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难道仅仅用佛家的机锋所能说清楚的吗?年轻时我很疑惑,像郑注这样的草根能爬到高层属于祖坟冒青烟的这种,何故要在不停的斗来斗去,踏踏实实享受富贵不就行了。后来年纪大了些才慢慢理解。一旦踏入凶险诡谲权力场,不是你想停下来就像停下来的。就像郑注最开始在李朔身边一样,倘若他不反击,或者被清出权力场或者被杀掉。要获得更大的权力就得通过不断的权力斗争和清洗。这大约就是郑注冒死一博敢去除大太监的根本原因。跟谋国忠君大约没有一毛钱关系。中国历来的官场斗的博弈从来1和0的关系。赌注一点押上了就没有回头路。这大约就是中国权力场的最大特性。
东晋权臣恒温说过: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
一个草根出身的权贵,要踩着多少人的尸体才能爬到权力的顶端。是风景这边独好,还是高处不胜寒,其中滋味大约陷入官场缠斗的那些人们最有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