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调频

也是奈何天,亦当恒久远

2020-05-21  本文已影响0人  平原桴客

      红楼梦启至今日,有几百年了。也如那青埂峰的顽石一般入世辗转,衍化出林林总总的故事,牵动芸芸俗世痴人的心思,争得狂士名家为之分说。红楼一梦,绵长博大。学生虽愚,也欲执众生相一述所感。断算不得高见,总归是千古文章佳作在人心头投下的又一抹辉光。

写在前面。

一、槎桠谁惜诗肩瘦

谁家女子居前有千叠翠竹,听那龙吟细细看那凤尾森森?谁家女子身临诗书簪缨之家,却如置身孤岛忧愁悱恻?谁家女子喃喃负手倚东篱,又常口角噙香对月吟?

曹公把这一切都寄托在了林黛玉这三个字上。曹公是颇有点偏爱的。脂砚斋同曹公交往素厚,能够为秦可卿感到“悲切感服”,但批作者总有传诗的意图。红楼梦诗作楹联祭诔禅谒甚多,林黛玉诗作尤为孤绝,总该是身居瓮牖绳枢的曹公多花了几分心思的有感之语。

浅说一处:四十回林黛玉说不喜李义山的诗词,只得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原李诗大多认为是留得枯荷听雨声。看他人论证此一处,解释说:林黛玉是喜欢这首相思诗作的。大概因为身份缘故只能托词不喜欢。博闻强记的妹妹总不至于将原诗记错的,而原文全一段,并无一处用了枯字,可见有心之笔。揆情度理看枯与残字的分别。对于宝玉吟出:“池塘一夜秋风冷。”鲁迅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者,独宝玉尓。私以为,领会的不单单只是宝玉,还有作者自己在四十回借林黛玉之口改枯荷为残荷时就能领会。设想作者埋首案牍之间,运笔至大观园何等繁华不尽,倏地一抬头,见窗外残阳似血而周遭则是绳床瓦灶,遥念江宁织造的昌盛,心头要略过怎样的凄怆,个中滋味都借黛玉之口说出。

再说前八十回,也可看出这种偏爱来,爱看宝黛的总是能看出曹雪芹的居心,两人咏蟹,诵菊……林黛玉不曾说些“混账话”贾宝玉同样是林黛玉的拥趸不在话下。

人人都说林妹妹使小性子,爱说促狭话什么的。但不知怎么的,作者一写到林妹妹,反而让人从宝钗的圆润通脱处看出几丝机心,妙玉的目无下尘中看出些造作,袭人的温柔和顺中看出些媚骨,湘云的天真爽直中不免些庸俗,探春的英姿明敏背后的一些阴冷等等。林妹妹就像秋天明净的湖水,所有的人都被她深深浅浅地照出些阴影。也只有林妹妹,算是真正懂了宝玉,在“遍布华屋的悲凉之雾”中,不管别人是多么地不看好,至少他们的心相互温暖着。这就是作者所深深肯定的地方。

到底是草蛇灰线伏延千里,二十七回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林黛玉为自己种下诗谶。我看一些资料都把葬花吟的价值归于表现某种孤傲不阿的性格,不能否认它也是宝黛爱情悲剧的重要线索,颦儿虽是个爱伤感的角色,后文亦有不少极佳的诗作,然而我自私又斗胆地认为葬花吟将这种悲愁情绪推向高潮,情随诗韵,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比起葬花吟中的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唐人刘希夷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就多了几分局外人的超脱。潇湘妃子倒是像着另一位潇湘人士——屈原。“阻穷西征,岩何越焉。”“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他们都炽心满怀,追问一个真理。真理在何处?香丘在何处?不若看破这渺渺茫茫的幻世?林黛玉聪慧如此,几许禅机如何不能悟到,我想她何尝不能看得更远,只是这十年一觉的金陵梦,能够醒来的是赖头和尚,是空空道人云者。有人不愿意醒来,她看到的只有两情相悦,只有自己的宿命。就像伊卡洛斯一样一头扎进了自己的宿命里。质洁还洁。

她所悲慨的不仅是爱情,还有比爱情更高的东西。

悟的对面是痴。曹雪芹自己却先说了:都云作者痴。看过世情冷暖的人,心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个未竟的金陵梦吗。在笔下恣意延续着,也像福楼拜那样痴迷着笔下的嗔痴怒骂,嬉笑文章。

二、可叹停机德,到底“意”难平。

不能免俗的要加入这个元素。

“宝钗深知贾母年老人,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物,便总依贾母贾母往日素喜着说了出来,贾母更加欢悦。”早有分析指出二十二回这出可见薛宝钗虚伪讨好云云。但换种角度,不揣着这种偏激的眼光和挑剔的心气去看的话,其实很简单,宝钗那瞬间亦未必就怎样存着野心去巴结讨好,她也只不过应着温厚的本性,顺着喜庆的场合,说了两句孝顺话而已。

不禁插卡打诨的想到:我们是不是陷入某种怪圈:故事正在被放大它的狭隘面,我们自己生出这种念头:对这些小小的虚伪和压抑过于敏感。不管是对虚幻的故事,还是对我们真实生存的环境,都生出一种刻薄悲观的态度。这种情绪让我们以为我们看到了世界的真相,认识了生活的本源,从侧身斜睨变为愤世嫉俗。不能否认悲愤具有哲思性和自启性。然而华美的生命长袍上是否不爬几只虱子就无法成就悲剧的美感。可是当我们抗拒着一些“光明”的进入的时候,我们是否就真的可以以此证明自己的真诚呢?这种美感或者抗拒本身,意义尚且丰富吗?

言须归题,基于反对上述的(刻薄悲观)态度,我觉出薛宝钗的好了,温温厚厚,(从小说而言她的性格是离此种态度最远的)不出意外地她的结局是孤独和虚无,但她有着那个年纪难以理解的细腻心思和深远思维,也曾丰富过生命,也曾爱护他人感情。我不想挑出隙来,愿意去爱敬书中的这样一位女子。世界不曾亏负我们,其实让我们不快乐的,根本是我们自己。能够让我们不快乐的,也只有我们自己。惠而不费仍不失为一种务实的坦白。

三、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末了还是雪地。这很像是作者那一双世事洞明的巨眼。抑或,这么多年,仅仅只剩下那好大好大的一块眼白。一切都还在继续,但是我仍渴望在雪地里;仍看到广袤的雪地里深深浅浅地叠映着我比雪地还要苍白的影子;我仍以为一切将被掩埋,所有的光明还形形色色低照耀着大地,仍会将整个世界和着欢笑和着泪水一同在雪地里深藏。

四、结语

红楼梦这个内容折煞人,它教红学家“十年一觉迷考据”,也令我在这个天气开始转凉的夜晚冥思和苦想。我不能道出其中略微的好处来,冗杂繁芜的东西只待日后探索。表达的两个泛泛的内容,前者偏虚,后者从实。

人在读书,书也读人,结合林林总总故事经历衍化开来,所以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本红楼的,常言缺憾之美,假若林姑娘高高兴兴遂了愿,日后的生活不可避免的要到一条老路上,宝二爷偏生又不是会生计的人,一个爱哭,一个赌气……如同万寿寺的结尾:这一切都无可避免庸俗起来。好在作书人,并没有这样写,她让林妹妹活在诗里,死在诗里。

千古文章未尽才”,尽管有那么多的叹息《红楼梦》到底还是残缺了,终归给人留下些做梦的机会。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