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每个人都很自私
因为痛经的缘故不想看书不想听音乐看动漫,似乎觉得一切都太过嘈杂,于是想到了小津,想到了他安静的叙事跟长镜头,以前看过他的《秋刀鱼之味》,这次则是正当季的故事《东京物语》,一切都发生在夏季,一切却又让人觉得冷。
男主角跟秋刀鱼里的一样,扮演那个不断说着搜噶搜噶的和善老人,跟着老伴从乡下去东京看望几个儿女,从收拾行李的时候小津已经开始草木蛇灰,老太太不断询问着气垫是否带了,她的健忘症,体现在所有老人身上的岁月的侵蚀。到了东京,首先展示的不是大城市的高楼大厦,而是城市郊区铁路边的一所小诊所,这是大儿子家,医学博士,却也只能在城市郊区开一间小诊所,因为忙碌而“无法抽空”带二老出去转转,这里已经开始为后面老人去世身为医生的大儿子毫无作为的行为做铺垫。作为第三代的两个孙子对着爷爷奶奶也没有亲切的感觉,就这样在大儿子家待了两天。
场地辗转到开美容店的二女儿家,这个小时候待人亲切的女儿现在却变得斤斤计较,嫌丈夫给自己父母买的糕点太过贵重,又忙于生意无法带二老出门,就拜托寡居的弟媳妇纪子带他们逛东京。这个电影里我唯一记住名字的女人,嫁给了二老的儿子却已经守寡八年了,她请了假专门陪两个老人在东京坐观光大巴,登高远望,到各处游览,还到了自己家,因为生活并不富裕,连酒杯跟酒都是邻居家借来的,却竭尽所能的照顾两个老人,她的脸上永远挂着真诚的笑容,跟老人的两个亲生儿女形成鲜明对比。
后来二女儿觉得把老人放在家里很碍事,就跟大哥凑钱让二老去泡温泉了。可城市毕竟是年轻人的天下,老年人似乎就属于乡下。在温泉旅馆年轻人们彻夜狂欢,两个老人被吵得无法入眠,当初在大儿子家觉得太过安静的父亲终于说出了太吵了的感慨,夜色中麻将声、楼下的弹唱歌手的歌声,每个年轻人都在挥洒无尽的青春,而二老的房门口,静静的摆着两双鞋,这里不属于老年人。晨起看日出的时候母亲显现出晕眩的征兆。
后来在女儿家也似乎住不下去了,母亲说“这下真的是无家可归了”。这句话满含着无奈与讽刺,明明儿女都在身边却没有容身的地方,于是他俩决定分开找地方住,母亲去找儿媳妇纪子,父亲去找在东京的老朋友。这里故事分两条线开始叙事,父亲跟两个老友喝酒,慢慢的开始谈及儿女,其中一个老友说“没有孩子的时候寂寞,有孩子的时候却没人孝敬你”,三个人都醉了,但却比任何时候都清醒。画面转到母亲,纪子在给母亲按摩,还是那个满面笑容的儿媳妇,认认真真的揉着,母亲说你可以改嫁,忘了我儿子吧,却被纪子拒绝了。后来母亲说这是她在东京最快乐的一个晚上(离开纪子家忘记东西又一次显示出导演注重细节,老人的健忘症愈发严重了)。
后来母亲在回乡的路上犯病,到家没几天就病危了,比较讽刺的是二女儿赶去前已经想好让哥哥带上丧服了。这个喜欢说漂亮话的二女儿是整个丧礼过程哭得最严重的,却在丧礼结束后就跟妹妹要了母亲的东西离去了。我们不能评价这个人的好与坏,毕竟在店里的时候她对顾客很客气很敬业,包括无暇陪父母的大儿子也是个好医生,听到有病人就马上出诊。可是他们却不是好儿女。只有纪子在丧礼后继续陪了老人几天,父亲把母亲戴过的表送给了她并说了跟母亲一样的话,让她改嫁,纪子这时候坦然心声,并认为自己也是自私的。父亲却跟母亲一样说她是好人。
跟纪子告别时,小女儿对于哥哥姐姐的行为很生气,认为他们自私,认为社会灰暗,纪子表示理解,说他们也有自己的生活,人都是这样的,小女儿说自己不会这样,纪子说不,你也会这样的。电影到这里开始给人反思的余地,我们都是自私的,都有自己的事,但是有些事却是非做不可的,这有着伦理道德上的正当性。当小儿子跟同事聊起孝道的时候说“把被褥铺在坟墓上已经晚了”,却在自己母亲去世的时候没有及时赶到,电影又一次的开始嘲讽,他践行了自己的话。
这部充满东方伦理的电影在现在看来也不过时,甚至正对着我们这个社会的种种问题。年轻人都在拼事业,压力山大,老人却提早的老了,需要陪伴和照顾,他们不需要金钱跟好听话,哪怕只是揉揉肩锤锤腿,就像那首老歌《常回家看看》,可是能做到的又有几人呢?老人希望纪子有空回乡下看看他们,可是连纪子都说“太远了”,真那么远么?那就离他们近点好了,或者把他们接到身边,不要等到最后只能在坟墓前尽孝。
故事的最后父亲静静坐着,背景音里有个滴答滴答的钟表声显得格格不入,跟邻居的对话中父亲说现在一个人的日子好漫长啊,父亲的话跟滴答滴答速度飞快的钟表形成了鲜明对比,钟表的撞击声听得人很焦虑很不舒服,却在时刻警醒时间宝贵人生无常,有些事来不及做就永远没机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