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精进·自律成长之旅

想要读懂工具书,就要了解其中的原理

2020-11-15  本文已影响0人  钰晨成长手记

人们在阅读工具书的时候,往往都会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方法本身是没问题的,很多人无法将这些方法一步步应用到自己生活中的原因是,因为每个人在认知、能力、思想高度及追求上都各有不同。

因此有些人会把方法改良为适合自己的方式,再去运用;有些人会按照作者教授的那套逻辑去使用这些方法。

后者面临的问题是,如果他们的高度达不到作者所设定的默认条件。比如工具书在讲方法之前一定会先介绍一些原理,让你认识到一些问题的严重性,并且作者会通过对原理的深度剖析使读者与其在“是否需要解决这个问题”上,达成高度一致。

这些铺垫性的工作都完成后,读者才会想要看看作者到底是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读者在阅读的那一刻必须跟随作者的思想高度及认知层次去试着理解书中的内容,才有可能对作者提出的方法表示认同,或是才愿意去进一步了解作者提出的方法。

也就是说,在每一段阅读时刻中,有所收获的前提是,你愿意把大脑放空,专注去“倾听”作者表达的观点,对事物的解读,并且能够随着阅读内容的递进而不断地在观点上与作者达成共识。

这个寻找共识的过程,就是对作者及自己的信任。

首先,对作者的信任,体现在你能够像听一场演讲或音乐会一样完全把自己的时间交给对方,你允许此刻让对方的观点成为你主动接受的信息中的一部分。就好比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事物,通常都会表现为完全不过问,或是避而远之。但是能够拿起书本主动且专注地阅读,这就说明,你有接收对方提供的信息的意愿,这就是对作者的信任。

接下来,再解释一下为什么说这也关乎于对自己的信任。自信会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信任自己对书籍和作者的选择,信任自己有能力通过学习书中的方法而做出一些改变,信任自己的理解力会带领自己逐渐将认知层次拔高。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能够捕捉到一些基础条件,即能够对自己做出主动、专注地承诺、能够接收作者提供给你的信息、愿意与作者共同寻找共识。

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否则,工具书中的工具和方法能否为你提供帮助,可就不好说了。

不承诺自己毫无杂念地把书读完,就会导致很多内容被遗漏,那么你在阅读时就很难理解作者翻来覆去强调的那个问题为什么被视为要点,它的重要性体现在哪等等。

重申一下,工具书中在讲方法之前都会告诉读者这本书试图解决什么问题,这个问题的存在本身会导致哪些严重的后果,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会带来哪些后续的连锁反应。有时作者会通过列举一些反面案例来向读者强调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有时作者也会直接将多年来真实的研究数据穿插在各种需要强化问题的内容里,为自己的观点作证。 

如果用标准的逻辑来分析工具书的递进层次关系,则是:

1、作者发现了某些需要解决的社会现象或问题,所以他需要将这些问题提出来。也就是说每一本工具书都有个重大问题需要解读,而这正是我们选择这本书的缘由所在。

2、既然作者想要提出这个问题,就需要获得大众的认可,那么他需要为这个问题的存在寻找一些客观上的证据。提供这些证据可是个不小的工程,它需要完备的证据链,比如科学实验所论证过的结果、作者身边发生的或是新闻曾报道过的真实案例等。

3、此时,作者已经顺利“说服了”读者,让读者与其达成了“确实存在着某些问题”的共识,接下来就要考虑如何解决问题了。那么既然想要解决问题,就要寻找问题出现或形成的原因,所以这一步就到了用 科学论证的方法向读者阐释问题的成因及原理了。

4、通过对成因及原理进行详细地阐释,使得读者再一次确信作者所言不虚,也就是再一次达成共识。这时候读者才会希望得到一些后续的支持,在阅读的过程中,当然就会对接下来的方法开始感兴趣了。既然我知道了这个问题的存在,也了解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且意识到了它是怎么发生的,那么我当然就想知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或是如何避免再次发生类似的问题了。

5、这时,作者前面“说服”读者的铺垫工作才算是告一段落了,并且只有此时,读者才会主动想要获取作者提出的方法。这就好比人们的行为模式在主动发生变化之前一定是他们意识到了某些问题的存在,否则他们的惯性行为模式是不会做出任何调整的。也就是说,截止到上一步,作为读者,他们唯有紧紧跟随作者的步调去体会和思考,才会在最后获取方法这一步持续保持高度的兴趣和专注度。

综上所述,想要通过工具书解决问题的人,在每一个步骤中都不能分心,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一旦你的思绪飘远了,你就无法理解作者所列举的问题是怎样的一种存在,或是你很有可能在主观上就不愿意继续深入了解作者的思路及观点,抑或是还没读到原理的产生,便开始对还没有阅读的部分产生提前否定,最终导致一本非常实用的书被你无情地扔在角落或是直接处理掉。

这一段写出来其实很费神,但是我还是想要花时间 把它们整理成层次分明的内容分享出来,因为我发现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就是很多读者都不知道如何阅读工具书,甚至绝大多数读者读了工具书后发现自己根本用不上。

我想说工具书的存在能如此经久不衰,这其中也有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这些逻辑极其清晰的作者们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为人们提供解决种种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但是依然无法改变“大多数人并没有将其中的工具和方法用起来”的事实,或者说很多读者还读到作者为他们提供的工具就已经看不下去了。再或者读者在读书的过程中因为分心而导致他们根本无法理解作者表达的内容。

换言之,如果这些问题早就被解决了,那么今天就不会有越来越多的工具书(教人如何解决问题的书)出现了,不是吗?

如果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很多读者根本无法按部就班地把一本书读完整,甚至人们还会为了快速获取信息和知识而学习如何速读、跳读,这样做简直太不明智了。

能够支撑一本工具书从头写到尾的一定作者们超强的逻辑能力,倘若把整体内容像是切蛋糕一样分成很多块,再从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某几块,那么可想而知,你又怎么能知道这整块蛋糕中都蕴含了哪些美妙的味道呢?

其实,作为一个真正的读者,既然已经决定为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去读工具书了,那么何不在读书的过程中拿上面提到的这些步骤进行一下自测呢?问问自己,到底哪部分内容没有吃透。

当然我们今天不讨论特殊情况,比如每一步都按照计划进行时,你却发现作者提出的一些问题设想是伪命题或是他论证的逻辑过于主观或是有失偏颇,这时你可以允许自己在某些观点和逻辑推理上不与作者达成共识,那么这样的书也就不必读完了。当然这种情况属于极少数,但不是完全没有。

事实上,当市面上充斥的工具书的种类越来越繁杂时,我们就会了解到现在的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和棘手了。但是如何能让这些宝贵的工具书发挥作用,却是值得我们每一个读者深思的问题。

正向的影响力本身总是能照亮一些人和事,使更多问题变得明朗,使身边的人能够发生一些细微的改变,但前提是我们能够将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掌握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来构建我们自己的知识体系、丰富我们的经验,确保接收到的信息没有被曲解和遗漏。

希望读者们都能够掌握读工具书的目的、原理及要义,这样才更有可能读懂工具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