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升级︱了解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透过现象看本质

2022-03-17  本文已影响0人  不惑青莲

从心理学角度判断,一个人是否有心理疾病,就要看这个人是否知道自己的心理状态,比如:一个人抑郁了,他知道自己心理出现了问题,会主动就医,这说明他还不是很严重,可以自己找方法调节。如果一个人心理出现了严重问题,甚至产生精神分裂时,不仅自己意识不到自己得了病,还会认为自己没有病,出现这样的状况,这个人的病其实已经严重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很多时候,面对压力和挑战,我们其实都处在心理疾病的边缘,如果能更好地调节自己的状态,就会安然度过心理濒危期。如果不能很好地调节自己,就会产生心理疾病。所以,我们要知道哪种心理现象是正常的,哪种心理现象是不正常的。

今天,我想跟大家一起探讨一种心理现象,就是费斯汀格提出的认知失调理论。

什么是认知失调理论呢?

一般情况下,个体对于事物的态度和行为之间是协调的,当态度和行为出现不一致的时候,就会处于“认知失调状态”,也就是心理紧张不好受。为了缓解紧张不好受的心理,个体会自发地采取一些措施,譬如“改变态度(从不喜欢变为喜欢)、改变行为(停止夸奖对方)或者合理化自己的认知(用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等这样的话来安慰自己)”,让自己的心理恢复平衡。

比如:在单位要跟自己不喜欢的人打交道,而且还要假装喜欢他、夸奖他,这会让自己的心理紧张、不好受,为了缓解不好受的心理,个人会有自我调节的3种措施:

第一种,改变自己的态度,让自己喜欢上这个人;

第二种,既然假装喜欢他、夸奖他让自己心里紧张、不好受,那么就停止假装喜欢他、夸奖他;

第三种,自己安慰自己,心里想“谁让他是我的领导呢?为了有一口饭吃,讨好他也未尝不可”。

通过自我调节,让自己的心理状态恢复平衡。可是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当认知失调产生时,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当时的心理状态,就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下面就用一个案例来解读“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这个概念。

有一对夫妇说:“他们的孩子无缘无故地极度厌学,说什么都不去学校,整天在家里玩手机玩电脑”,这对夫妇一直用孩子学习好就高奖励,孩子学习不好就惩罚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出现这个问题他们很苦恼。

通过心理分析发现:首先,孩子本身不爱学习,但必须坚持学习,这种现象就是认知失调。如果孩子成绩好时,父母给孩子高奖励,孩子就有了足够的动机,为了获得高奖励一边维持厌学,一边坚持学习的状态,这样会使孩子不爱学习的状态根深蒂固。

其次,孩子喜欢打游戏玩手机,其实他的内心知道自己是不对的,会有愧疚不安的认知失调。一旦打游戏玩手机被父母高度惩罚、辱骂、剥夺电脑和手机后,孩子受到的惩罚反而降低了自责心理,孩子会认为自己的行为已经付出了代价,就更加理直气壮地玩手机、打游戏。

这对夫妇不清楚的是,奖励和惩罚只能改变外部动机,而不能激发孩子的内部动机,所以才会造成这样的结果。

当一个人对一件事情有很强的兴趣的时候,给予外部奖励就会大大损害内部兴趣,这个人就不再是因为自己喜欢而去做事了,而是为了奖励去做事,而外部奖励带来的驱动力远不如内部兴趣强大,可是这时候外部动机已经改变了内部动机。

所以,当一个人认知失调的时候,合理地采取正当的措施,才能避免个体产生错误的认知,导致错误行为的发生。

每个人都有过认知失调的状态,当我们知道了这个理论对我们的影响,我们就能规避错误的心态和行为,更好地处理这种观念带给我们的改变。

当我们了解了自己的心理状态是如何产生的,才能更好地把握住自己,把握住人生。

我是不惑青莲︱推荐看过的好书,终身读书,终身写作,持续成长,实现自我价值。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