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人生的“慢变量”
最近读了一本书,何帆的《变量》。
何帆在书中说:历史是由快变量决定的,也是由慢变量决定的,但归根结底是由慢变量决定的。他举例:观察海水的波浪,天气是快变量,因为无风不起浪;月亮和太阳是慢变量,因为有引力才有潮汐。
在笔者看来,人生也一样:既由快变量决定,也有慢变量决定,但归根到底由慢变量决定。
对快变量的迷恋,容易让人只看到眼前,看不到全局。为何家长如此焦虑?从胎教开始到小学、中学,各种早教班、技能班、课外班层出不穷;让孩子学乐器、学奥数、学英语……目前的流行趋势是——学国学。
家长真的关心孩子学了这些背后的意义吗?学习音乐,家长关注的是提升美的鉴赏力,还是考级?学习油画,家长关心的是对天性的释放,还是画出一幅“像”的作品?学习国学,家长关心的是“腹有诗书气自华”,还是在人前背诵古诗的“炫技”?
……
我们的家长更愿意培养孩子的技能。但孔子说“君子不器”,目的性、功利心太强的学习会让人更像“器”。
为什么我们对比中国和日本的孩子,会感觉差异很大?因为中国家长注重孩子的学业培养,但日本家长更重视教给孩子规矩和习惯,包括自主做事、自控能力、与人协作、微笑和感谢……潜移默化、长久以往,给人的感觉就是,中国的孩子经常显得教养不够、天生娇气,而日本孩子却文质彬彬、韧性十足。
会学技能,保证你有饭吃;但决定你人生高度的,是休养、习惯、思维方法、价值观……这些重要但不紧迫的事情,都是人生的慢变量。
那么对于人来说,什么是快变量,什么又是慢变量呢?
你的高矮胖瘦是快变量,你的身心健康是慢变量;
你的行为语言是快变量,你的思维模式是慢变量;
你的成就荣誉是快变量,你的功过评价是慢变量;
……
给孩子一个初动能,他们会朝着自己应该走的方向演化。这个初动能就是“健康”和“情商”。
这两天有条新闻:江苏一名13岁的少年,因为母亲不让他玩儿手机游戏,就用菜刀砍死了母亲,旁边一条狗也被砍死。在邻居和亲属眼中,这个孩子还是个“优等生”。试想,这样心里不健康的“优等生”,即便培养考上名牌大学,又有什么价值?
多运动,多和小伙伴玩耍能够培养健康的体魄和心理。有些孩子一被批评就崩溃,有些孩子经不起挫折。很多简单的小游戏就能培养孩子认知失败,寻求协作,看淡结果。
笔者并不主张所谓的“快乐教育”——多玩儿少学,而是呼吁,让孩子有更多时间为未来成长打好基础。拥有健康的身心,就有了初始动能,就有了那个“1”,后面的任务就是不断添“0”。否则,即便取得令外人羡慕的成绩或成就,可能内心都没有幸福感。
思维模式也是非常重要的慢变量,这一点并没有被很多人意识到。思维的边界就是能力的边界。微软、谷歌这些大公司在面试的时候,经常提出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的题目。例如,井盖为什么是圆的?其实这样的问题,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公司考察的是应聘者的思考过程和思维方法,也包括表达能力和说服力。即便你说井盖做成圆的就不好,应该是方的。如果能够说服面试官,也是可以的。
最后再说说价值观。在成人的世界里面,做事情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做正确的事情”和“正确的做事情”。这就需要底层的思维方法,确立核心价值观。
如何找到适合你的价值观呢?一个方法:让你给自己未来的墓碑上写一句话,你会写什么?那句话,就是你要用后半生去实现的东西。
迪士尼电影《寻梦环游记》里面的一段情节让人感动和思考。片中说:人的一生,要死去三次。
第一次,当你的心跳停止,呼吸消逝,你在生物学上被宣告了死亡;
第二次,当你下葬,人们穿着黑衣出席你的葬礼,你在这个社会上不复存在;
第三次死亡,是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把你忘记,于是,你就真正地死去。此后整个宇宙都将不再和你有关。
其实人的一生,如果说追求人生价值和自我实现,最终追求的应该是永远被人记住,或者反过来,永远不被人忘记。
与其追求人世繁华,不如追求后世对你的评价。正所谓“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