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我遇见的作家故事和好书推荐岁月如歌

跟着林先生读苏先生

2018-01-30  本文已影响1767人  断鹂

《苏东坡传》是林语堂为苏东坡写的传记,是一位国学大师对一位豪情诗人的隔空致敬。本书史料丰富、语言流畅、叙事简洁、情感饱满、想象合理,让苏东坡的形象似伸手可触一般伟岸逼真。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我眼中的大文豪、东方文化巨人。他的散文、诗、词、赋、书、画都是同时代的翘楚。

他的宽广胸怀更是让人肃然起敬。唐宋散文八大家里,韩愈、欧阳修、苏轼均被尊为文坛领袖,他们自身学识、品德俱佳,在提携后辈方面更是不遗余力。可见,为文之人,当心胸和才学同时精进时,必会迸发出巨大的人格魅力。

一、最重要的文学贡献

谈到苏轼,文学贡献是要最先被提及的,开创新词风当居其首。苏轼的词数量不多,不及诗歌的十分之一,但开创豪放之词风,无疑是他对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贡献之一。

早先的词,在闺中、青楼流行,且多写“艳情”,题材范围狭窄,难登大雅之堂,类似于现在的“网络文学”早期留给主流文学圈的印象。

传记云:“宋词之得以脱离柔靡伤感的滥调儿,要归功于苏东坡,至少他个人是做到了。”

创作上不拘一格的东坡先生,自是有诸多创意,以一首《江城子·密州出猎》开创了豪放词风,从此,宋词地位急剧上升,在文学史上和唐诗平分秋色。人们常把辛弃疾和苏轼并称“苏辛”,作为豪放词派的代表。豪放词里最典型代表当属《念奴娇·赤壁怀古》。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其实东坡先生的词一样可以把婉约演绎到极致,同一词牌《江城子》: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东坡先生缅怀结发妻子王弗的悼念词,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展现了他非凡的文学功底。

此外,他的书法独树一帜,还创造了“文人画”,丰富了古典艺术的表现形式。

二、思想体系

关于东坡先生的思想体系,是一个不得不探讨的话题。它既不是纯正的“儒系”“道系”,也不是完全的“佛系”,而是兼而有之,是儒释道思想混合的产物。

他温和谦让,又嫉恶如仇,为民请愿不顾个人安危;他也笃信清静无为,渴望得道成仙;他屡遭小人迫害,却从来不记恨别人,畅然豁达。总体来看,他是一个儒表、道骨、佛心的人。

三、政治观

苏轼的政治观,颇有道家无为而治的色彩。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要向朝廷上书减免赋税和徭役,然后大力改善民生,深受人们爱戴。

要更全面地了解他的政治观,就避免不了要扒一扒王安石变法。关于这次变法的意义,众说纷纭,支持者反对者均有。《苏东坡传》里,史料极为详实,可信度较高。

王安石虽然不拘小节,却是有大抱负的人。为啥要变法,很简单,花钱的地方太多了,朝廷财务一直捉襟见肘。根本原因就是太弱了,对外战争十战九输,表面上是万国来朝,却年年要给来朝之国进献“岁币”,加上北宋“冗兵、冗官、冗费”的政治体制,导致国库空虚,国力羸弱。

如此奇葩的朝廷,也能存活近300年,真是刷新了人们的认知水平。

王安石力图改变这一现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对内精兵简政,对外打仗,扩充版图。当然,当务之急是要突破朝廷的财务困境。没钱就想办法赚钱,王安石不愧是经济学大师,放贷收租,赚取利息,无疑是来钱最快的,目标人群是农民,就是在播种季节来临之前,贷款给农民买农业资料,秋收之后再还贷给朝廷。简单来说,就是以农民为基础的国家资本主义,和现在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反着看,就能明白一二。

王安石不是空谈大师,早年他在陕西是有过成功经验的,算是小范围试验,取得了一些成绩,这也是他坚信变法能成功的自信来源。神宗皇帝年轻气盛,二人一拍即合。他们大概没有想到之后会遭遇这么严厉的反对。

基本有些阅历的老臣都站到了反对方,列举几位:司马光、韩琦、富弼、欧阳修、范镇、苏辙、苏轼,范仲淹。因为这些老臣明白,农民是靠天吃饭的,一旦天有不测,农民歉收,回本就是大问题。还有就是庞杂的官僚体系,到头来可能肥了吸血虫,朝廷获益有限。

王安石也是干练之人,反对者一律让位,拥护者上,于是臭名昭著的吕惠卿、李定、章惇等人站了出来。后果无需详述,北宋王朝的根基自此动摇,不到60年,轰然倒塌。

这期间,苏东坡一直在用自己朴素的政治哲学向朝廷进言,主张废除变法,虽然多石沉大海。不难发现,他思想里“民贵君轻”的儒家主张,对比那些损公肥私的朝廷大员,苏东坡的形象无疑高大得多。

苏东坡离开了一千年,又好像从来没有离开过,他活在他的作品里。他是把“死而不亡者寿”演绎到极致的人。他是独一无二的。诚如林先生所言:

“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在苏东坡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

“这些品质之荟萃于一身,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不可多见的。而苏东坡正是此等人!他保持天真淳朴,终身不渝。”


附:东坡先生启发了我对写作的思考

1.天真、好奇、敏感

读了《苏东坡传》,我更加确信,天才作家必备的特质里,一定有天真、好奇和敏感。东坡先生身体里,住着一个孩子,他天真无邪,对大自然充满探索欲,总能发现周遭世界最纯净的美好,从他的诗词里不难发现。每到一个地方任职,他都有相当一部分时间在饮酒和游玩中度过,别人眼中司空见惯的东西,他却能入诗。

诗、词、赋、散文之外,他还练习书法,并开创文人画这一门类,闲暇研究水利、美食,也成为专家。他似乎一刻也没有停止思考和钻研。

在他眼中,众生平等。他可以给皇帝上言辞犀利的奏章,也可以给歌妓写温情的赞美诗。

2.勤奋

提到苏东坡,很多人第一个词往往是天才。其实不全然,他的勤奋也是非常人可比的。他所有作品加起来超过100万字,这在书写不甚方便的古代,是难以想象的,而且相当一部分是精炼的诗词。晚年被贬至海南,他很多时候是头疼没有纸可写。如果那时候可以无纸化写作,他可能会留下更多作品。

每次旅游完了,他要写个游记;见朋友了,要题诗纪念一番;想弟弟了,要写首词,寄托思念之情。他似乎每时每刻都在发现题材。

即便无事可做的时候,他也不忘记思考。曾经背过他一首非常无聊,又蕴含哲理的诗——《琴诗》,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3.博闻强记

背诵,是苏东坡出了名的本事。传记里记述了一件事情,说他晚年被贬至海南,带着儿子苏过,闲暇时让儿子读书,他躺着听。一次听儿子读《史记》,他居然纠正了几处误读。可以推断,他肯定是背下了《史记》,不然不会反应这么迅疾。其它古诗词自不必说了。

博闻强记,带给他极大的好处,让他写文作诗,常常信手拈来。而且他还可以化用别人的诗句,给自己的诗词添光彩。

他《浣溪沙》里的“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化用自唐朝张志和《渔父》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江城子·凤凰山下雨初晴》里的“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化用了唐朝钱起《省试湘灵鼓瑟》里的“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天衣无缝,毫无违和感。

我们现在写作,查阅典籍已经非常方便了,但还是应该有意识地去背诵一些东西,像诗词、成语、名言警句、一些经典段落……记住了,应用起来会更准确,写的时候能更快速,而且,还会激发灵感。

4.坚持自我,不迎合,自然流露

东坡先生写文,写诗,作画,最讲究自然天成,不事雕琢。另外,他绝对不写自己不想写的东西,古人喜欢找文化名人写悼词和墓志铭,终其一生,苏东坡就写过九篇墓志铭。

他有言在先,说不写就不写。他认为这样的文章,套话、假话、言不由衷的话太多,有曲意迎合之嫌。所以,读东坡先生的作品,真实是最直接的感受,极具美感。

现在很多人写作,常常看数据,有时候会刻意迎合读者,写一些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真相是,你永远只能让一部分人满意,还不如写自己想写的,给喜欢你的那一部分人看,达到真正的共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