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的青春
当说到青春的时候,我们本能地会想到“激情,激昂,火热,浪漫,美好,奋进......”这样的字眼。但青春期其实也是一个内心冲突非常明显,情感上非常痛苦的一个时期。抑郁症,焦虑症,躁郁症,甚至精神分裂症,都在这个阶段快速地光顾。但是总觉得这个时代的青少年情绪障碍的发生似乎比我们年轻的时候多很多。
回顾自己的青春,和父母老师争吵不断,离家出走。同学绝食逃课,不参加考试,抽烟喝酒,早恋......但是没有谁用刀划自己的手臂,没有人企图自杀,没有人会因为情绪的问题而休学的。更不会有那么多中学生排在医院精神科的外面候诊。而现在为什么这么多呢?连我儿子也告诉我,他在初中的时候有一些抑郁。
是因为那时的我们不懂什么是抑郁吗?我们有心情不好的时候,但我们确实没有想过去死。偶尔一次听说隔壁班的一个转学生因为要看电视,父母不同意而割腕威胁时,我们全部都瞪大了眼睛,无法理解。而现在因为父母限制玩手机,打游戏,而想要自杀的孩子却比比皆是。
这一切转变是怎么发生的呢?
我听见很多父母说“都是惯的,才变得这么脆弱,不堪一击。想想我们那会儿连吃的都缺乏,也没有像他们那样想不开。就是对他们太好了!”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说人有五种层级的需要,由低到高分别是:①生理需要,也就是食物,水等的需要;②安全的需要,也就是人身财产的安全,健康等的保障;③爱和归属的需要;④尊重的需要,即自尊信任成就,被尊重的需要;⑤自我实现的需要。越是低级的需要其动机越强烈,越高级的需要动机相应减弱。低级的需要满足之后,高级的需要开始出现。在高级的需要产生之后,也会削弱对低级需要的渴望。
我们的父辈经历了战争,自然灾害,文革,这使得他们对于生理和安全的需要特别渴望。因此对我们的教育中更多是找一个铁饭碗。我们虽然物质基础较父母有所改善,但依然无法达到一种安全的满足。因此,对于我们来说,生计,或者有一个好的工作是我们的需要。同时,我们的父母忙于满足我们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并没有给到我们充分的爱和归属的满足,当然我们对此的需要也不强烈,因此并没有多大问题。
而我们的孩子,生理和安全的需求已经充分满足,但我们依然固守父母传递给我们的那一套“要有一个好的工作,最好是出人头地的工作”,以这样的方式教育我们的孩子,依然是固守在满足孩子生理和安全的需要。而没有足够的给到孩子在爱和归属,甚至是尊重层面的强烈需要。这些没有被满足的需要就变成了心灵痛苦的来源。
不被父母欣赏,理解,不能做父母不喜欢的事情,不能做自己等等,引发了他们强烈的心理冲突。我们的孩子已经和我们不一样了,不能再以我们看世界的眼光来看他们。
我们需要感受到自己被期待,被喜欢,被欣赏,需要感觉到别人看着我们时眼睛会发光。而这样的感觉最初的来源就是我们的父母。我们还需要感觉自己不错,相信自己的感觉,认为自己有胜任能力。这也来源于我们的父母。如果父母总觉得自己才是对的,孩子应该按照自己的来,不能接纳孩子和自己的不一样的一些东西,又没有恰当的情感回应,我们就会觉得自己很糟糕,不配被喜欢和爱。就容易出现抑郁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