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生活工作点滴

佛学讲座-9

2019-12-24  本文已影响0人  大补丸

最近热映的电影《误杀》里有一个细节,李维杰害怕家人被警察查到,第二次去庙里布施的时候,老和尚拒绝了,理由就是我们只接受无相布施。

佛经里讲想要修行的方法包括六种,称之为“六度”。分别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止观、智慧。我们今天由于时间原因,只讲布施。

布施是六度之首。又可以分为法布施、财布施、无畏布施。

通俗点说就是弘扬佛法、捐钱、帮助他人。

法布施

法布施就是指弘扬佛法。比如我今天跟在座的各位交流我所体悟到的佛学,这种行为就可以称之为法布施。

为什么宣讲佛法就算是布施?从神学的角度或是宗教管理学的角度,因为这是佛教的立身之本。但这不是本质的原因。

真正的理由是,佛学是提倡大家去追求真理,你向身边人宣讲真理,当然是做好事。

事实上,并非需要开坛讲法或是站在讲台上开讲座,只要向其他人介绍、表达过佛学智慧,无论是一句话还是一次交流,那么都可以算作法布施。

财布施

这个很好理解,就是捐钱。佛教讲供奉三宝,三宝就包括佛、法、僧。所以你捐钱盖庙、添香火、捐钱印佛经等等,按照佛经上说的,都是可以积累大功德的。

很多地方搞得不好。把财布施与贪污受贿联系在一起,上庙里拜佛添香火,像是在交保护费、或是托人办事的贿金。

实际上这是佛教世俗化的体现,并非佛学本意。

佛教提倡财布施,包括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僧人、寺庙是弘扬佛法的主要力量,佛教认为自己的佛法是绝对真理,那么向传播真理的人供奉点东西,保障他们在世俗社会的生活,这样对传播般若智慧是有好处的,更是为了积蓄普度众生的力量。

另一方面,当对佛学有了一定的体悟,你的金钱观,或是物质观就会有很大改变。钱财这些身外物,虽然它们很重要,但对于人生而言并非最重要的东西。财布施的过程,实际上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思考自己与财物的关系。我想,这才是财布施最核心的原因。

无畏布施

无畏布施指的是运用自己的内外财、知识、智慧和言语等,在他人有急难、困苦的时候,抚慰人心,使人身心安稳,脱离恐惧。

也就是帮助他人脱离困境。


无相布施

那么什么叫无相布施呢?

粗略地讲,无相就是指没有任何企图和希冀。

很多善男信女经常上庙里拜拜,嘴里念叨着愿望希望神佛保佑。

按照佛学的说法,这些都是无用功,该来的总会来。而且由于布施有所希冀,所以是有相的,那么也算不成真正的布施。

据另一个例子,今天我在这里做佛学讲座,是法布施的一种。在我的心中,并没有任何企图和希冀,我只是单纯的向大家分享我的体悟。不做营销、也不图出名,甚至无所谓是否可以得到大家的肯定评价。这就叫做无相布施。当然,你说我一点私心都没有么?其实也不尽然,毕竟我还没成佛。。。。(哈哈)

所以当我们做法布施、财布施、无畏布施的时候,内心不能有任何期望或目的,连尽快成佛这个追求也不能有。

我们之前讲过,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两者都是业报,不经历完就无法跳出轮回。

这时有人就会问:那岂不是我每天啥也不干,坐等经历完,然后成佛不就行了?

下节讲讲这个消极的生活态度。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