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一个人是不是产品高手?
自己其实并不是做产品的,但是为什么还会去看产品相关的内容。因为我觉得,虽然是技术出身,但是并不能将自己局限为一个码农,而应该有更高远的追求。在日常工作中,也应该有产品的思维,去分析这个项目应该怎么做,怎么样能够给产品带来正向的提升。有时候技术所能改变的东西是很局限的。
经常有人会问,怎么判断一个人是不是产品高手?
总的来说,一个产品高手的能力体现在三个层次:中观、微观、宏观。想成为产品高手的朋友可以对照一下,看自己什么地方比较强,工作中就应该多发扬,以及什么地方相对较弱,就应该有意识的加强补足。
【上】
先说中观,产品的中观什么?
中观其实就是方法。
产品经理很多时候,都潜移默化的用自己的一套方法论去做产品,去解决各种产品问题。
比如说,做需求调研,可以竞品比对,用户访谈,听客服录音,做匿名问卷等,这些是常见的需求调研的方法。
又比如说,做营销产品,可以遵循以下步骤与方法:
(1)用户分层,例如使用RFM模型;
(2)工具选择,针对每一个分层的用户使用不同的营销工具,例如新手券,秒杀,团购,裂变等;
(3)渠道选择,这是触达用户的方法,例如地推,短信,push等;
(4)数据呈现,针对不同分层,不同工具,不同渠道的营销活动,做可视化的产品进行呈现;
如何系统性学习做产品的方法?
可以看书,查资料,快速了解相关的知识,但也仅限于知识了。加入一家大公司去做产品,是系统性学习接地气产品方法论更好的方法。
人们常说,某一家公司,能够系统地培养某一种人,这说明了这家公司在这个领域有它不一样的方法论,比如说:某团某巴巴出销售运营,某讯出产品经理,某度出技术。所以,去大公司是有价值的,你可以在那里系统性的学方法。
方法是很有价值的,它就像武功招数一样,是前人总结的有效经验,一上来你就学这玩意,能够省去很多自己摸索的时间,少走弯路。
大公司有方法论沉淀,也有不足。大公司一方面教你方法,同时也会深深的把你角色化,也就是所谓的螺丝钉,你会渐渐适应这种角色化生存法则,成为大公司庞大机器按规则运转的一部分。
很多创业公司,很迷信或者崇拜大公司的方法。他们以为,从大公司挖一个懂产品的人过来,就可以把自己的产品交给他,甚至在跟这个产品经理PK的时候,都会不自信,“人家可是从某讯出来的产品经理呀”,觉得对方更专业。
在这里其实要明确的说一下,方法有价值,它会给人完整的思考框架,但落地方法论需要土壤,没有某讯的土壤,没有某讯的资源,某讯的产品方法论对创业型公司未必有效。
在创业公司,资源永远是不够的,每天、每时、每刻,面对的每一个细节做取舍的时候,没有人告诉你“这样就可以”。在一个大公司,有规程、有系统、有专家、有领导,他们会用体系来帮助你,来约束你,而在一个创业公司,没有人告诉你可以了、没有人告诉你该怎样,甚至用户的反馈都是混杂的,让你分不清对与错。
方法能够让我们很好的完成手头的工作,但成不了高手,此时,该怎么办呢?
【中】
如何成为高手,每一个微小的决策怎么去做,这个就是产品微观体感。
产品体感,就像产品长在身体上的感觉。这个感觉能够让你不看数据,就知道某个体验优化是正确的。
产品人日复一日的做产品,不仅每个产品长成了不同的样子,每个产品人也长成了不同的样子,这是每一个微小的动作,每一个很微小的选择,叠加起来的产品,也就是产品人自己活出来的样子。
微观体感的原理是什么?
产品是一种被动的艺术,一个产品,不会说话也不会动,用户把你放下、不喜欢你、不带走你、不再接触,作为一个产品,几乎是没有办法的。我们能做的,是在被动的情况下默默地去把握每个微小的主动机会:在每一个和用户接触的瞬间,在微观体感下,让用户能够顺畅的走下去,而不是中途突然碰触到某个用户的意识,让用户然后对产品产生防御。
所谓的微观体感,就是真实的知道,在每个微小的瞬间对方满足吗,对方产生防御了吗,产品体验顺畅吗。
大家可能都知道,小野二郎,寿司之神的纪录片,他做寿司已经超过了55年,70多岁的时候,对做寿司还有很多的想法。在这个纪录片里,有一段讲小野二郎寿司之神怎么带徒弟的:做学徒,首先必须要先学会用手拧毛巾,没有学会拧毛巾,就不可能碰鱼,然后要学习用刀和料理鱼,十年之后他们才会让你煎鸡蛋。
在纪录片里,他的一位学徒说,我练习煎蛋很久了,觉得应该没有问题,但实际在操作时却不断的搞砸。200次煎蛋测试,小野二郎会一直说不行,这还不够好。
请问如果是你,这个学徒做了200个煎蛋,你能清楚地说出,哪里不合格吗?这200个不合格煎蛋和一个合格煎蛋之间微妙的临界点到底在哪儿?而小野二郎是可以真切地、准确地判断这一点的。这点来自哪里?就来自于它的微观体感。
为什么要花十年的时间去学习拧毛巾、用刀和料理鱼?就是为了建立精确定的微观体感。
如何在别人已经简单概括的地方,能够建立自己新的洞察?要知道对于普通人来讲,煎鸡蛋都一样,但是想要成为一个伟大的寿司专家,必须训练自己在别人不容易建立观察的地方,在大家心中都一样的东西,去建立你的观察,看到并且表达出他们微妙的差别。这些细微的微观体感,这些长在自己身上的真实感觉,这些是只有泡在里面,日积月累,反反复复才可能拥有的东西。
学习了产品方法论,并在多年的实践中培养了产品微观体感,一个人同时能够拥有这两项能力,就是优秀的产品经理了,但他离杰出还差一步:产品宏观能力。
【下】
什么是产品宏观能力?
战略,布局,打大仗的能力。
我们说锤子手机,它的产品细节和中观方法怎么样?还不错。但它比某米手机,某为手机差在哪呢?其实差在宏观能力,整体的战略产业布局的能力。
我们说某道用车,它的用户体验和口碑怎么样?也很不错呀。那他比某滴会差在哪呢?其实依然是差在宏观能力。
我们说社区团购,某团,某巴巴,某多多,某滴等多家巨头携重金杀入,最后谁能胜出,也未必是产品细节与方法论决定的,最终看的是宏观战略的能力。
几家定位相似、体验相似的产品,如果我们只靠优化用户体验来去进行市场的争夺,是没有办法终结这场战争的,最终决定胜负的,还是战略。
掌握方法,完成日常的产品工作,应该就没问题;要在大公司成为中层,必须得有长在自己身上的微观体感,否则每分每秒的微小决策根本就无从取舍;如果要打一场大仗,要终结一场战争,还必须要再想办法建立自己的宏观视野,补齐自己的宏观能力。
每一个有梦想的产品人,共勉!
引用链接:如何判断一个人是不是产品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