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园||参观梵高·星空艺术馆
今天带儿子参观了《梵高·星空艺术馆》,对梵高有了更多了解,梵高是个天才,同时也是个精神病患者,他自己割掉了一只耳朵!精神病患者真是太可怜了!37岁开枪自杀!真是天妒英才,这么年轻就放弃了生命!37岁难道是命运的一道坎,阳明先生37岁龙场悟道。
梵高星空艺术馆,集立体的油画和梵高星空图等实际打造出来了体验空间,特别棒,不论从视觉冲击还是3d空间设计都是非常出色的,惟妙惟肖,仿佛梵高就在身边!梵高那犹豫的气质让人心生怜意!
从梵高成长史看来,父母对孩子苛刻的要求,对孩子的内心的创伤是不可弥补的,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不幸福的童年需要用一生来治愈!我们能给到孩子的唯有爱!
一个人的性格除了基因外就是家庭对他影响最大了!我们来了解一下他的出生和家庭。
梵高的爸爸叫多洛斯·梵高,他的妈妈叫作安娜,在他们这个庞大的家族里,多洛斯·梵高和安娜共同生育了六个孩子。其实梵高是在1853年出生的,他是这个家庭的长子。但非常奇特的是,他不是第一个孩子,因为还有一个孩子也叫文森特·梵高,出生在1852年,在出生的当年就已经夭折了。后来梵高在很多的书信往来当中,这样描写自己的童年生活:他觉得自己不是母亲真正爱的那个孩子。他母亲爱的是那个哥哥,所以他才能叫文森特·梵高。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至深的,梵高1853年出生在多洛斯·梵高和安娜的家庭,这是一个由没落上层和小镇神职人员共同结合起来的家庭。他们的家庭应该在那个时候处于中产阶层,但是又有着对于上层社会的种种幻想和渴望。
小时候的梵高,在所有人的眼里,是一个怪男孩。他孤僻,异常孤僻,有着他同龄孩子没有的那种过分的成熟,而且他有着别的孩子没有的那种眼神,在所有的客人眼里,他的眼神是那样锋芒毕露,但又时而空洞的。他是严肃的、焦虑的,甚至不像是一个孩子,我在想这种气质可能就伴随着梵高的一生。
不过在梵高的童年,家庭里也有很温馨的场面。就是每天晚上,全家人聚在一起大声地朗读,互相拿出一本书来,大体就像我们现在这样坐在一个客厅里,然后大声地朗读。这种阅读习惯伴随了梵高的一生,可以说在梵高37年的生命当中,手不释卷、笔耕不辍,这是他的原生家庭给到他的,他的阅读习惯非常好。
在很多朋友眼里,梵高都是一个生活在自然界的男孩。他会在很多旷野里孤独地穿行,不和别人说话,去观察小虫子,观察那些自然界里微妙的变化。他在公立学校里无法立足,他的爸爸妈妈非常焦虑,于是给梵高转了一次学。
这次转学经历在梵高的幼年当中也是很重要的,因为你想想一个本身就内向的孩子,一下子被抛到了一个孩子们住在一起,根本没有情感隐私的寄宿制私立学校。虽然这个学校都是来自家庭背景非常好的荷兰家庭的孩子,但对于梵高来说,就是一次灾难。
他是一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孩子,但是这所有的沉寂、孤独,都可以在他的原生家庭里找到痕迹。他的父亲也深居简出,回到家中也大抵是待在书房里,梵高就想成为父亲那样的人。另外,他的母亲有的时候也很难控制情绪,在梵高的家族里,其实往上去追溯的话,是有精神病史的,有这种间歇性的癫痫精神病史。
在伦敦的生活,为年轻的文森特·梵高打开了另外一个世界。梵高从小就有着相当好的阅读习惯,又在伦敦的大英博物馆里,看到了那个时代他所能接触到的最优秀的作品,像维米尔、伦布朗、鲁本斯……他都看到了,我觉得他是浸润在一个艺术气息里的。
而且你想想,古庇尔画廊又是那个时代对欧洲的整个艺术交易都有着统治地位的这么一个画廊。但是遗憾的是,在古庇尔画廊里,他们交易的是商业作品,在梵高看来,这些画作都是俗物,入不了他的眼。当顾客去询问他能不能推荐一些画的时候,他总是按照自己的口味去推荐,结果他的口味太独特了,客人们很难接受,他的同事都把他看作很奇怪的这么一个人。
巴黎时期可以说是梵高整个生涯当中的创作最高峰。梵高所有的创作都来自于后面的10年,在荷兰度过了差不多6年,而在巴黎时期就是这最后的4年,杰作喷薄而出。可能好多书友就说,我们都知道梵高的《向日葵》,我们知道梵高的《麦田》《星空》《柏树》都是这个时期画的。对,都是这个时期画的,包括看到最多的自画像,也都是这个时期画的。色彩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笔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梵高真正成为了“梵高”。
那么在巴黎时期,到底发生了什么呢?来到巴黎这座迷人的都市,提奥在古庇尔的事业已经有了进一步的进展,他有着非常漂亮的公寓。梵高搬进去之后,也看到了这个弟弟的生活比自己预想的还要好,他期待能够和弟弟在这儿开启全新的生活,他们之间也会谈到商业。
高更来了,对于梵高来说,简直好像是拥有了天使,拥有了缪斯一样的灵感。然后这个时候,梵高的画作就喷薄到画布上了,那些黄色,你看到的那些鲜艳的黄色,阿尔明亮的正午阳光给了梵高创作的巨大灵感。《十五朵向日葵》诞生了,有人说十五朵向日葵有着深刻的象征,十二朵是基督教里的十二门徒,然后还有三朵是他、高更和提奥,这是有着特别的象征意义的。
在阿尔的生活,有的时候对梵高来说,无论在艺术上,还是在内心上,应该都像天堂一般,他好像回归到了难得的平静,精神上也没有那么大的压力,然后他把所有的这种狂热都化作了画作。刚才说很多杰作都是在这个时期诞生的:《黄房子》《向日葵》《午夜的咖啡馆》……但是他和高更的这种艺术的蜜月,并没有持续太长的时间,他们在艺术理念上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高更说:“我喜欢的画家梵高都看不上,而他喜欢的画家我认为都一般;我画画的方式梵高老说不对,可梵高画画的方式我也觉得有问题;梵高老喜欢跑到正午的阳光下去画画,去捕捉什么光影,可我就愿意待在房间里”。
他们因为这些事情发生了不可开交的争吵,这很有意思,甚至就针对《向日葵》发生了争吵。《向日葵》这幅画可以说是欧洲现代美术史上最著名的一张静物画了,而当时高更对梵高提出了最严厉的批评。艺术家有的时候就像孩子,他们不知道成人世界里的人情世故,他们就开始剧烈地争吵,然后摔门而出,不想住在一起了,然后又去一起喝酒。
《梵高传》给大家留下了最后的一个镜头,就是在奥威尔的麦田里,矮矮的一道墙,有两个矮矮的墓碑,墓碑上写着“文森特·威廉姆·梵高长眠于此”,“提奥·多洛斯·梵高长眠于此”。当我说到这儿的时候,我觉得他们兄弟终于在一起了。但是你也会发自内心地去心疼梵高,在他的一生当中,他经历了太多的孤独、痛苦、撕扯、哀伤,但是他把这一切的痛苦和探索都化作了璀璨的画作,变成了不朽的名作,留在了我们这个世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