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专题投稿

我对读书的一点浅见

2020-04-27  本文已影响0人  我是慕一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刚刚过去不久。记得那天,网络上各大平台都有推出关于读书的文章,可见,读书是一件多么神圣的事。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并不是人人都喜欢读书的。读书,有时是生活的点缀;有时是职业的需要;但读书,更多的是为了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2020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由于疫情原因,我们在家整整待了五个月,度过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漫长而又非常揪心的寒假。蜗居在家不能出门,响应了不出门就是为国家做贡献的号召。

在人人自危,恐慌而又焦躁的日子里,我反而安静下来,因为我有了大把的读书时间。我不知道在家的这些日子,别人是怎样度过的。我的日常,除了洗洗刷刷,督促孩子学习,就是沉迷于阅读中,忘记了外界病毒的肆虐,忘记了窗外的寒冷。

直到过完年,步入春天,我读完了一本长篇历史小说《明朝那些事儿》。共计147.3万字,5953页,在那漫长的白天和黑夜,无数个夜以继日中,我重新认识了那些个陌生而又鲜活的历史人物:于谦,张居正,海瑞,杨涟,王阳明,戚继光,袁崇焕……走进他们,熟悉他们,了解他们,读他们的故事,在文字里伴随着他们不平凡的一生,我的心情也跌宕起伏。读这些历史人物,被他们的精神事迹所感染和振奋,我也重新审视我自己,反观我自己,从而坚定了我自己。历史就是一面镜子,它不但照耀出社会王朝的兴衰,也见证了人性的善恶和美丑。

有人说读史,能明辨是非,我深以为然。读这本书时,我做了大量的摘抄,也写下了自己的思考和评论。我不知道读这些书,对我影响有多大,但我心里却很清楚,我已经学会了在自己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去尝试:慎思,笃定,践行。不管眼前或者以后有多少风雨,我都会无所畏惧,勇往直前。也许这就是书籍赐予给我的力量吧。

读完《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距开学时间依然遥遥无期,我又选了一本历史小说《大秦帝国》继续我的阅读生活。这本书共420.2万字,内容气势恢宏,大气磅礴。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波澜壮阔,每一个历史人物读来都令人荡气回肠唏嘘不已。秦孝公和商鞅变法,大秦帝国的裂变以及苏秦张仪的合纵连横,老孟子的兼爱非攻,以王道治天下。还有庄子的大鹏展翅三万里……我立刻陶醉在那些如蚂蚁般的文字中,孜孜不倦,废寝忘食,如饥似渴的汲取书籍中的历史知识,给我力量,给我启迪和思考。那些栩栩如生的情节,清晰的历史场景,一幕幕浮现在我眼前,至今这本书我也没有读完。读书,尤其读自己喜欢的书籍,真的饴之如甘霖,如置身奇幻仙境,乐而忘忧,乐而忘俗。兴致所起,不禁也会大发感慨:生活中如果没有了书籍,那该是多么了无生趣啊!

在当今这个浮躁而又喧嚣的社会中,唯有读书能让人去浮降燥,内心恬淡安静。而且做为一名老师,读书也是职业的必然需要,与时俱进。不读书就会落伍,何况知识更新这么快,社会发展这么迅速,孤陋寡闻,知识老化,如何能满足学生们渴求新知的眼神?

老师自己不但需要读书获得知识更新,还要指导好学生阅读写作,开阔视野,提高读写能力,辩论能力 ,来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应试的需要。

所以,我们不但要在四月23日的读书日重视读书,而且要把每一天都做为读书日。书常读,常常新,我们的大脑里就犹如注入了绵绵不断的活水,滋润着我们的心灵和头脑,我们自己也变得澄澈明净起来而不是俗不可耐。如果把读书当作穿衣吃饭睡觉一样,纳入我们的生活日常,那么我们的每一天都将是非凡的神圣的。世上又有什么能比读书而让人更清明的呢!

宋代黄谷山说:“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我诚不如古人那种对读书的痴迷,也达不到古人的那种读书境界。但读书今后也将会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姑且算是修心养性吧。

读书如春之禾苗,短时间内我们感受不到它的好处,可是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如果在少年时期就打下丰厚的阅读功底,那他将来的前途是不可限量的。古今中外哪个杰出的人物不是从开始读书一步一步踏实的积累知识的?

阅读的好处,也许只有置身其中的人才有深深的体会吧!希望人人都热爱读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