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文:海德格尔哲学
作者李熠远 来自Philosophia 哲学社
一、海德格尔其人
马丁·海德格尔 (Martin Heidegger) 于 1889 年生于德国的一个农村小镇,早年曾攻读神学,但因身体欠佳而被认为不适合做牧师。海德格尔在神学的学习过程中受到了哲学家布伦塔诺以及诗人荷尔德林的作品影响,自 1913 年起在弗莱堡大学学习哲学,1916 年起师从胡塞尔。1927 年,海德格尔发表著作《存在与时间》,此后声名鹊起,后因哲学观点分歧与胡塞尔决裂。1933 年海德格尔担任弗莱堡大学校长并公开发表支持纳粹言论,1934 年又辞去校长职位,学界对海德格尔与纳粹的关系仍是众说纷纭,但普遍认为不影响其学术成就。1951 年后恢复教书,其后期哲学相较于前期更偏向诗歌与神秘主义。1976 年,海德格尔于家乡梅什基尔希逝世,享年 87 岁。
二、海德格尔所批判的
海德格尔在他论证的起点,批判了西方哲学长达三百年来的传统:笛卡尔主义 (Cartesian)。 笛卡尔主义的核心是意识(主体)和存在(客体)的分离,这样一种传统在长期被看作是自明的。这个论证来源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简而言之,笛卡尔通过两层怀疑分别怀疑了现象的真实性与逻辑和数学的真实性,但他最终认为「我」的存在本身不可被怀疑,主体「我」的存在被视为一种自明的、不可怀疑的前提,这也是西方哲学中主体哲学传统的起源。
勒内·笛卡尔 | René Descartes
笛卡尔将世界分为两重,自由、能动的意识以及受机械法则支配的物体。笛卡尔的困难在于如何将这两重世界联系起来。这便是西方哲学中「心物问题」的起源,也是当代英美哲学甚至在借助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探究的、心灵和大脑的关系问题。
在主体传统下,Ontology(普遍译为本体论,在海德格尔的哲学体系下译为存在论)命题实际上讨论的是存在者 (Beings)——比如,思考的我——的本质问题。同样的,认识论问题也聚焦在「主体如何认识外部世界」这一讨论上。总的而言,在德国古典哲学的范畴中,不论是康德的「范畴」、还是费尔巴哈和马克思的「实践」,都是一种主体哲学的认识论,核心在于强调主体与世界的交互,本质上还是在将「我」与世界分离来看。
对于主体哲学即笛卡尔主义的一个强烈怀疑来源于大卫·休谟 (David Hume)。他认为:如果我们的所有知识都来源于经验世界,那么我(作为认知主体)是无法得知客观世界中的任何客观规律(如因果关系)的。对于这个问题,康德(Immanuel Kant) 试图在其《纯粹理性批判》将因果律变为主体认知框架的一部分。但是这样的处理使得现象世界的地位变得难以处理:客观世界(对于主体来说)已经并非一个稳定空间,而成为了一团模糊的现象之流(感性的杂多),需要通过感性与知性的先天框架进行认识。
二十世纪初,哲学家胡塞尔 (Edmund Husserl) 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方法。他反对预先在意识外存在物自体的说法,认为「认知不同于其对象之物」,「认知是被给予的,而认知对象不是被给予的」。胡塞尔关心主观性的意识如何切中客观、外在的超越之物,而这便需要通过「悬置」自然对象的确定性进行彻底的认识批判、通过对于认识本质的研究来解决有关认识、认识意义、认识客体的相互关系问题,而这种方法就被称为「现象学还原」。
胡塞尔对笛卡尔的超越在于,胡塞尔取消了笛卡尔于「我思」后得出的命题「我在」,也就是「在思想的我」这一虽然并非物质实体、而是心灵实体的存在。人的本质 (essence) 应该是一种先验的意识,即「我思」。用一个通俗的例子来讲。当我看到我的电脑的时候,我所看是电脑而非电脑的存在;在先验还原之下,我所能够确定的事情只有「我看」这一行为:我认为我看到了电脑,「我看」这一行为所针对的是「我认为我看到了电脑」以及先验的我的存在。对于胡塞尔来说,现象学研究的就是这样一种「内在性」的问题。
三、海德格尔的努力
为了尝试解决胡塞尔先验主体与现象之间的矛盾,海德格尔改造了 Ontology,将「本体论」变成了「存在论」。海德格尔认为,过去的哲学都过多强调存在者、而忽略了存在本身,甚至将「存在」的概念视为某种天经地义的东西。在海德格尔的术语体系下,世界上所有的物都是存在者,即存在着的事物;而存在本身,虽然海德格尔认为它「不可定义」,但并非无法研究。在英语和德语中,Being(存在)和 is(是)二者是同一个词,对存在不应该以 What is Being 这样的形式来发问。尽管一部分学者认为 is 同时作为谓词和「存在」仅仅是西方语言中的一个巧合,海德格尔的创见仍然在这个意义上是不可磨灭的:尝试使用定义的方式去定义存在并不能使人理解「存在」,相反,只会导向一个无意义的问题。
所以海德格尔认为,对于「存在」问题,关键是在于找对提问题的方法。海德格尔明确了「存在」(Sein) 和「存在者」(Seiendes) 的区分,提出存在者层次的问题是 Ontic(存在者状态的),Ontological(存在论)的问题才是他需要探究的。但问题仍还没有被提出:为了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提出存在问题,我们必须弄明白对什么存在者发问。如果我们要问存在的意义的问题,就必须能找到向之提问的存在者。
海德格尔把向之提问的存在者确定为发问者本身,也就是我们自己。为了防止被从旧形而上学甚至生物学曲解本意,海德格尔用「此在」(Dasein) 来称呼我们这些存在着的人。Dasein 从字面意义上表示的就是「在这(那)里存在」,是每个人自己的亲身活动和亲自能体会到的一种在世的存有,它并没有在尝试定义人的存在,而是在尝试向我们「展现」人与世界的亲密、不可分割的关系。
人的特殊之处在于,他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生存(Existenz):「这种存在者在其存在中关乎存在本身……正是随着它的存在、通过它的存在,这种存在者向他自身展开出来」,即他可以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并且可以反思自己的存在。海德格尔将存在问题又一次集中到人的身上。海德格尔哲学将以此在为出发点,探寻人生存的结构与意义,并以此尝试讨论存在问题。如果我们想简单的总结海德格尔的方向,那就是:「存在只能展开(去蔽),不能定义。而如果想要展开存在,那就要从展开人,这样一种能意识到自己存在的存在者——此在开始:只有当我们的存在在我们构成的世界中向我们显示出来时,我们才可以理解它。
四、此在的生存和展开
这样一种新的本体论 / 存在论被海德格尔称为「基础存在论」(Foundational Ontology),与传统 Ontology 关心的「什么是存在者的本质」这一命题不同,海德格尔转向了此在的生存。
4.1 世界
此在并非一个孤立的主体。对此在的第一个探索是「此在在世界之中」 ,这似乎是显然的,但海德格尔对于世界有特殊的解释。对于海德格尔来说,世界并非物的总和,正相反,世界与此在之间是紧密相连的。世界是任何事物存在所必须的条件。在世界中此在得以展开自身。Die Welt weltet(世界有所世界),即世界使自身及万物出现。
例如,当我们与家人朋友围着桌子吃饭时,我们进行交谈;椅子、桌子和食物都作为这个夜晚的一部分而在那儿。我们使用着这些事物,但我们并不着意于这些事物。如果这个会谈需要一个实例,它们就有可能忽然出现在我们的意想之中;然而我们与这些事物的直接关系是切近的:我们是融身于世界中、与世界中的事物紧密相连的,「世界」便是我们与存在着的万物相遇之处。
4.2 上手与现成在手
另一个很重要的区分是对存在者上手状态 (Zuhanden) 和现成在手状态(Vorhanden sein) 的区分。相较于能够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人来说,在世界中其它的存在者——即并非此在式的存在者——并不能认识到自己的存在。例如桌子,椅子,以及水杯,这些事物都是非此在式的存在者。它们被称为「世内存在者」(Das Innerweltliche) 而对于人来说,这些物并非仅仅是呆在那里的物品而已。
一个经典的例子是:当我们使用一把锤子的时候,我们不会关注这把锤子的细节、对它进行外在的审视,而是会「用」它来做事情。这个时候的锤子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上手状态。只有当锤子坏掉了,我们开始关注锤子哪里坏了,或者说我们进入了沉思状态,开始细细的观察起了锤子。这个时候锤子对我们而言,显现的是现成在手状态。在生活中,绝大部分时间世界上的东西对我们来说都是上手状态。实际上这也代表了在世界之中的此在与存在者之间的交互。而传统的形而上学,本质上是将世界视为一种可被主体观测的现成在手状态的物的集合。传统的形而上学家们认为这样他们所观测到的就是真实的世界。比如胡塞尔的通过先验主体来认识现象,就是典型的对现成在手之物的观察。海德格尔尝试引入「上手状态」这一概念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使哲学思考的对象转向真实的世界。海德格尔认为,只有在对上手状态的物进行思考时,真正的认识才能发生。因此,海德格尔才会使用一种不同于传统哲学景观的态度来分析此在。
4.3 此在的三种展开方式
此在在世界中得以展开自身,而此在的三种基本展开方式是:情绪、领会和言谈。海德格尔在这里强调了展开而非认识,目的就是为了区分将存在者视为对象,视为现成在手状态的认识。而真正的认识,则在于去蔽,使真实展开。对于展开此在的生存这一问题而言,情绪和领会是两种比较重要的展开方式。
海德格尔对于情绪的强调是突破传统认识论的。情绪是此在在世的一种基本方式。此在在情绪中现身。或者说,此在在情绪中不得不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而海德格尔用「被抛」来形容这样一种状态。
而领会则强调的是此在做某事的可能性。它是一种开辟性的活动,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就是「作为领会的存在向着可能性筹划它的存在。」这便引出了下一个概念,「筹划」。被抛与筹划是一对相对的概念。被抛 (Geworfen) 是一种被动的状态,此在是被抛到世界上来的,我们总是处在情境之中、但也因此在不断为自己谋划着这一情景中的可能性。此在发现自身处于其它的存在者之间筹划 (entworfen) 是一种主动的行为,筹划是指的人对其它存在者所采取的态度和行为,我们可以用「遭遇」/「行动」来解释它。实际上,人的生存就是一边被抛一边进行筹划。这些结构是一些基本的结构,它们对于研究此在的生存有着重要意义。
但是此在的生存状态仍然分为本真的生存以及非本真的生存两种。生存不由人选择。但很多时候人会尝试逃避自己在生存的这一事实,这就有了「沉沦」(Verfall)。沉沦是一种人的日常状态,海德格尔并不是在说这是一种「错误」的状态,而只是表示人是通过生活在一种社会规范内试图逃避对本真存在的认识的。常人 (Das man) 规定了社会的秩序,此在平时就在这样一种秩序下沉沦;我们每日的生活就处在这样一种「沉沦」的状态。
沉沦具有三种特性,分别是「闲谈」「好奇」和「两可」。闲谈指的是人们对他们所不了解的事情,学着别人的样子夸夸其谈。好奇简单来讲就是注目于新奇而无意义的事物。两可指的是人们只关注闲谈于好奇,而不关注实施与行动。
值得注意的是,「沉沦」并非纯粹的负面状态,事实上,如果不处在沉沦状态中,人几乎无法生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沉沦的生存状态之上,还有一种被称为「本真状态」的生存。它需要被抛和操劳着的存在经受一些特殊的情绪,并进行领会。
4.4 畏与本真状态
本真状态因为此在感受到「畏」(Angst) 这一种特殊情绪的的袭来以及对时间性的领悟所进入。畏并非一种对未来糟糕事件的害怕。畏所直面的是一种「无」。
最典型的无的表先就是死亡。死亡是一种绝对的无,而这里「畏」指的就是一种对死亡的畏惧。「死亡是此在本身向来不得不承担的可能性。随着死亡,此在本身在其最本己的能在中悬临于自身之前。」死亡是「无」的一种体现。当人意识到自己是有死的存在时,时间才得以呈现,而这时的人便进入了本真的状态。在这样一种状态下,人会领悟到自己「向死存在」的事实并且做出决断,来承担这一事实。决断是筹划的一种,而决断也是此在的本真生存样式。在面对「畏」的时候,人们再也无法躲在「人们」之中,而必须直面我们自身。
4.5 时间性
海德格尔称这种于「畏」之中向此在展开的整体性结构为「牵挂」(Sorge),即此在于世界之中的整体关系方式。当此在发现自己被抛入世界中时,此在就为它自身谋划可能性。这就是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时间性」部分:海德格尔说,「牵挂中显然具有的、又在决断中被展开的统一性,应当被最恰当地理解为时间性」;或者说,牵挂的存在论意义便是时间性。时间性不是那个表示年月顺序的时间序列意义上理解,而应该理解为此在的生成之运动:我们永远是朝向未来而动的。
尽管海德格尔的术语系统看似复杂,但他的描述在某个层面来说却是很容易理解的。成为一个人就是朝向将来所引导、总是成为他自己。然而,在我们进入将来的过程中,我们的过去又总是伴随着我们:这个过去既是我们个人的过去,也是那个帮助我们形成对我们自身的前理解(每个人对于存在论问题的粗浅理解)的历史的过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向着我们自身和他人展开我们自身,我们在事物与我们当前的、处境的关系中展开事物,这样的整个过程就是时间性。
因此,此在的当下、以及所有展开的意义总是有限的,是不完全、处于形成过程中的。
五、真理
存在分析对当代人的自我理解提出了挑战。我们倾向于相信,我们是主体,可以获得关于客体的「客观知识」。海德格尔则认为,人的生存永远是在世界中的,从「现成在手」的角度分析事物并不能得到真理,而只是展开方式的一种。我们存在于世界之中并为自己谋划可能性,而我们又是被抛入这个世界的。此外,我们是以展开存在着和展开我们自己的方式存在于世界中的。
对于真理问题,海德格尔试图做和存在论分析类似的事情:提出的问题并不是关于某种特定的真理,而是关于真理的本性问题。而这一部分的开始,便是海德格尔对于「我们通常对真理一词的理解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海德格尔用了一些很简单的例子,比如什么是真正的快乐,这枚硬币是真金等等:每一种情况都预设了快乐和金子的恰当定义,而我们所有经验道德快乐或金子需要与那个定义相符合。
海德格尔接受这一定义,但他更关心的是,我们所说的「符合」究竟意味着什么。比如,如果桌子上放着两枚硬币,我们说它们是「彼此符合一致的」,那就是说,它们看上去是相同的。如果我们说「这两枚硬币是圆的」,我们就是在断言这枚硬币和关于此硬币的陈述之间、有一种符合性或同一性。海德格尔问道,一个陈述和一枚硬币,如何才能是符合或同一的呢?
海德格尔认为,当我们说他们是同一的,我们是指硬币和陈述之间的一种关系。陈述表象此硬币,但只有当事物至少从某个视角来看,就是如表述所表象它的那样,陈述才能表现事物。海德格尔要指出的是,陈述把硬币表现为一个对象,它与人类主体不同或者相对立。陈述把硬币作为与言说之人相关联者来表象它,而硬币只有在人的关系环境中才是可理解的。海德格尔说,「我们向事物保持开放,我们把自己的行为置于与他们的关系之中。只有通过这种开放状态,我们才能正确的言说事物。」
因此,海德格尔表明,陈述的真理有赖于其它一些东西,有赖于言说者的敞开状态。因此他得出结论,「首先使正确性得以成为可能的那个东西,就必然具有更为原始的权利、而被看做是真理的本性了。」因此,陈述可以是真实或错误的,但真理的本性并不寓居于陈述;我们也需要跟随这一洞察进行这样的探索:是什么,使得人让自己的行为保持开放成为可能?
这,便是自由。我们能在陈述中向真实的表象事物开放,只因为我们是自由的。我们能够接受我们所遭遇者,并让它是其自身。
从此在的这种经验环境来看,自由最好被理解为开放的行为。海德格尔说:「一个被敞开者,一个正确的表象性陈述所对应者,乃是在开放行为中被敞开的存在者。」自由并不是我们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也不是把我们自己强加于世界中的事物:自由是让存在者存在。
在解释短语「让存在者存在」时,海德格尔强调,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忽视事物。让事物存在,根本上是与事物的一种相会。它要求我们让自己在海德格尔所称的敞开域或敞开状态中遭遇事物。在西方传统中,这种敞开状态首先在希腊语中被表达为 "aletheia" 这一概念。这个词正确的翻译是「真理」,然而海德格尔以更符合字面义的方式将它翻译为「无蔽」。他断言,如果我们开始这样理解真理,那么很显然,自由就暴露为「让存在」。
自由不是人所拥有的一种属性。更为恰当的看法是,自由占有着我们,使得我们拥有与世内其他存在者相区别的关系成为可能。他把人的自由解释为,既被提供了某种选择,又被强加了某些东西。这非常像马丁·路德对于基督教的自由的解释。马丁·路德认为,自由是这种悖论处境:既不屈从于任何人,又是所有人的奴仆。
但正是这种悖论性的「自由」,构成了真理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