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学习感悟之课程与课堂

2021-09-04  本文已影响0人  月流瓦

做一个快乐的导航者

语文组 于宁

课程是什么?与单一的一节课有什么区别?

课程,就是能向着师生向往的彼岸,进行明确的目标定位、精准的航线设计,并可以在实践中排除困难干扰,顺利摆渡的过程。

我曾以“摆渡”比喻过自己的使命,那时我以踏实勤勉的实干来助力学生的成长。今天,教育学的不断学习与专业修炼,好像给我的渡船装上罗盘、卫星定位系统,我能更加清醒地设计航线航速与目的地。

课程,就是为了增长学生某一方面的经验与能力,老师精心设计的成长路线,和师生共同穿越这个路线顺利抵达目的地的过程。

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教育目的设计课程的不同方向。比如,学生缺乏爱心,可以设计一些力求让他们走出自我小圈子,学会观察生活、热爱生活;尊重他人,热人助人;为集体着想、勇于承担。学生的诗歌解读能力差,那么就根据学生的兴趣,多读并精准理解、深度解读,日积月累。总之,人非生而知之者。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在后天不断扩充我们的经验,会逐渐改变我们的认知结构,从而改变看待世界的眼光,切切实实地让能力增长起来。

但是,这些品质的形成不是靠告知与灌输的,人的知识如果是自己的真知识——确实是自己的认知工具,是自己理解并可执行的,那肯定不是外在的条文,而是内在的经验。

内在经验从何而来?要靠人自己通过实践切实增长,或是理了外在的间接经验从而转化为自己的直接经验而来。那就要设计一些特定的情境让学生获得所需的经验,或者是促成学生对间接经验的深度理解。这些情境设计或者深度理解的学习支架,就是为促进学生成长设计的课程。

课程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呢?课程从渴望到达的远方开始测量,通俗地说,先有目标,后有课程。回到前文的两个例子,想要让自私的孩子有爱心,关心他人,回报社会,这是一个美好又遥远的目标。这不能靠口头说教实现,也不能只靠让学生背心灵鸡汤来解决,而是要提供能锻练学生打破小我、献出爱心的机会。

即,课程的第二步是提供能锻炼学生达到所需目标的行动的机会,足够的、大量的实践机会。

第三步,把这些设计好的实践机会有结构、有组织地排列起来,使其缜密可行。

第四步,步步落实,精心指导。

比如,我们的教学大纲与学科教材就是非常好的课程设计。用心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实现教学大纲的要求,更能帮助我们学习课程设计的原课和方法,指导我们自主研发课程。

拿高中语文课程规划与高中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之间的关系来说吧,课程规划是教育专家们根据国家对未来人才的需求与高中毕业生身心特点规定的一个总体要求——这就是我们高中老师要在学生高中毕业时让学生达到的水平,是我们的总“目的地”。第一册与一单元,是其中一个阶段要达到的分目的地。老师只是对终点站、中点站都洞察清晰,才能更好地把准方向,控制路程与节奏。

以上是方向的问题。

弄明白了方向,我们就要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朝向方向,那就要落实教材中的课程甚至是研发一些课程从而补充动力和加速度。

联系教学实践来说,目前的新课标提倡“自主学习”“做中学”(让学生通过活动活动切实加强语文素养)、整本书阅读、革命传统教育等,如果我们不改变满堂灌的讲课方式,只精心于单篇教学、自己喜欢什么样文章就重点教什么文章,这不就是“南辕北辙”了吗?

我们在单元教学中,精研“学习任务”,按照任务设计情境,设计学生活动,让学生在明确朝向单元目标的语文实践中增长语文经验,这就是对课标的实施。

总之,课程,是遥远的目标;课堂,是精准朝向目标的一步一步坚定有力的抵达。

当我们洞察了课标与课标背后的这套原理,我们能更清醒精准地落实课标,不仅可以落实好教材中的课程,还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与补充。比如,假如学生的“文学阅读与写作”能力过关而“整本书阅读”任务群弱,那可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补充强化。这时,我们就要严格按照课标要求“比葫芦画瓢”,清楚课标要求达到什么能力,用什么样的素材来训练,需要让学生达到什么样的水平,设计整体规划,再分解为一堂堂课。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课堂是跬步,课程是走到千里之外的路。

努力做一个能精准摆渡的导航人,这样的老师不再是机械的教书匠,而是智慧能力兼备的课程设计师。更智能,更快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