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的皇位继承问题,康熙都没有处理好,雍正是怎样巧妙解决的?
封建皇朝的主流传统,就是不论贤愚,立嫡立长,早立名分,绝了其他人的念想。
直到清朝,因满人入主,对中原文化并没有完全融合。雍正之前,皇位继承问题也是比较混乱。
在康熙朝,因为老子活得太久,太子作乱,被两立两废,一大帮儿子们都开始蠢蠢欲动,拼杀得头破血流。
隐忍的四阿哥,好容易才捞着了皇位。
饱经“九龙夺嫡”的残酷竞争之后,雍正大帝对于废立太子、骨肉相残,也是心有余悸。
暗中痛苦追忆,反思之下脑洞大开他为自己的儿孙们,量身定做了新的秘密立储制度。
主要方式就是,你猜,我猜,大家猜。
具体的做法是,不按古制,太子之位空悬。既不立长立嫡,也不公开推选,大家都是选手进行时。
表现贤德能干,最得老爹眼缘的,才有可能被皇帝选中。把这个心目中的继承人的名字,悄咪咪地写在圣旨之中。
然后把写好的圣旨,藏起来。具体位置,就不告诉你。只有死忠心腹知道。
要是看继承人不适合了,随时可以改圣旨换人。跟富豪家的遗嘱,大概差不多,也更简明,主题就一个,谁是老子升仙之后的皇位接班人。
不到最后一刻,太子之位花落谁家,谁也看不到谜底。
用继位人这根水嫩嫩的胡萝卜,悬在眼前,叫儿子们:来,看着评委皇阿玛,好好表现。别成天盯着兄弟,相煎相残窝里斗。
这样的好处就是,一切皆有可能。
大家心里都憋着股劲儿,生怕被皇阿玛发现厌弃,抓到不足,不都得可劲地积极表现吗。
不立太子,没有了拉帮结派的争斗目标。也就没有挡在明面上的靶子,很好地避免了兄弟阋墙的血雨腥风。
至于什么情况下公开谜底,让我来给大家脑补一场清宫大戏。
龙榻前,一群辫子党哭号着,围观老皇帝驾崩后,场景转眼就会切换到太和殿门口。
朝臣躬身列队,身穿白色孝服的皇家种子选手们,位居前排,翘首期盼。一个银发老太监,指挥人架起梯子,从金光闪闪的“正大光明”的牌匾后,请出一个密藏传位诏书的明黄锦盒。
这时候,会有朝中元老们簇拥着,一起确认,然后宣读继位圣旨。
皇子队伍中,那个一脸谦恭哀戚的孝子,越众接旨。
转身立马成了高冷范,眼神睥睨、扬着下巴,接受群臣山呼跪拜。
新的帝王,就此新鲜出笼了。
其他的兄弟握拳干瞪眼,再多的失望不甘,也得忍着。尘埃落定,跪安吧。
以上,就是雍正皇帝设计发明的继承人解决方法流程。
虽然这个方法,保护了能当候选人的皇子,对兄弟过早出手相斗,起到了很大的抑制作用。
但是受益人也就那么几位皇帝,第一位享受秘密立储制的是乾隆。从他这个巅峰开始下落,后面的皇帝水平,实在是每况愈下。
大概没有明确的立储准备,储君的培养来不及从娃娃抓起,多少还是会影响当皇帝的基本素质吧。
凡事各有利弊,再好的制度,遇到具体情况,总是会有不完美的一面。
不久的后来,大清都灭亡了,皇位没了,什么继位制度都不需要了。